首页 理论教育 正中神经麻痹功能重建术后

正中神经麻痹功能重建术后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臂丛内、外侧束组成正中神经,接受颈第5至胸第1神经纤维。低位的正中神经损伤、麻痹可丧失拇指的外展对掌功能。为此,有许多采取肌腱移位的方法达到功能重建的目的。术后2周:拆线,然后在其余各指轻微屈曲下,观察确认在使环指PIP关节屈曲活动时能引发拇指对掌运动。示指至小指可以进行轻微ROM主动运动;腕关节背伸限于20°内。

臂丛内、外侧束组成正中神经,接受颈第5至胸第1神经纤维。正中神经支配前臂旋前、屈腕、屈指、屈拇及拇指外展动作,感觉方面,供应桡侧3个半手指皮肤,示指及中指末节为其独特神经分布区。

低位的正中神经损伤、麻痹可丧失拇指的外展对掌功能。为此,有许多采取肌腱移位的方法达到功能重建的目的。比较结果,目前最常使用的是环指指浅屈肌腱移位的手术方法[Riordan法(图5-59)]。

图5-59 正中神经低位麻痹肌腱移位术

术前:开始练习环指指浅屈肌腱独立运动,即增强环指的PIP关节屈曲力量,同时被动运动以解除拇指内收挛缩。向患者说明采取环指的指浅屈肌腱移位以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目的(图5-60)。

图5-60 术前进行环指屈指浅肌独立运动练习

术后体位:腕关节轻度屈曲,拇指对掌位石膏托固定;患侧前臂持续悬挂高举(图5-43)。

术后第1天:开始患肢反复上举运动(图5-10);下床行走时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术后2周:拆线,然后在其余各指轻微屈曲下,观察确认在使环指PIP关节屈曲活动时能引发拇指对掌运动。继而同上方法石膏托固定。

术后3周:解除石膏外固定,变换使用弹力绷带固定;每日1~2次患手热水浸浴或热敷。

开始轻微的移位肌腱主动运动,每日进行数次。初起练习时,如同术前的训练方式,指令环指PIP关节进行独自屈曲运动,直至该动作演变成拇指的对掌运动,患者自身对这个神经支配和运动“错位”的认识、掌控十分重要。而且在这1周内不能进行复合运动,即不可在屈指同时进行抓捏动作,强化移位肌腱,努力使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示指至小指可以进行轻微ROM主动运动;腕关节背伸限于20°内。

术后4周:可以进行轻微的复合动作,即可以同时进行抓捏动作;开始练习持握各种较大物品的动作,但仍需用弹力绷带包扎;腕关节可背伸到60°。

术后5~6周:可做一些文案工作,逐渐地开始用力紧握物品;手指施力练习最大范围的ROM运动;腕关节可极度背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