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癣与足癣

手癣与足癣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癣又称掌风,皮肤丝状真菌感染手指屈面、手掌、指间及手掌侧皮肤称手癣,多继发于足癣。手癣与足癣相同,依致病真菌种类和病人体质、表现的区别,也分为5种类型,往往几型同时存在,仅以某个类型较显著。应依据手足癣的不同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和疗法。

【疾病概述】

足癣(彩图8,见书末)又称脚癣是感染足趾间、足底、足跟、足侧缘、足掌、跖与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称为足癣,此外,尚有一个名字叫香港脚。足癣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接触足癣病者;二是使用足癣者的鞋袜、日常用品。另外,公共浴池是传播足癣的主要场所,如共用澡盆、澡池、浴巾和拖鞋,如不进行彻底的消毒,极易感染脚癣。诱发足癣的因素很多,但下列人群极易发生表浅性真菌感染:①多汗者;②妊娠期妇女内分泌失调,使皮肤抵抗真菌的能力降低;③肥胖者指(趾)间间隙变窄;④足部皮肤损伤;⑤糖尿病者体内缺乏胰岛素使糖代谢紊乱;⑥长期服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使正常的菌群失去平衡,细菌被杀死而真菌大量繁殖,易诱发足癣。

手癣又称掌风,皮肤丝状真菌感染手指屈面、手掌、指间及手掌侧皮肤称手癣,多继发于足癣。手癣与足癣相同,依致病真菌种类和病人体质、表现的区别,也分为5种类型,往往几型同时存在,仅以某个类型较显著。

依据足癣致病真菌种类和病人体质、表现的区别,足癣常分为以下5种类型。

1.间擦型 常发生在第3、4趾间,也可波及全趾,指(趾)间皮肤浸软、脱皮、部分趾间皮肤皲裂,有时有红色的糜烂面、有臭味、夏重冬轻。

2.水疱型 常发生在足跖、足缘部,常有水疱成群或散在,局部皮肤潮红,有时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变为脓疱,以夏季多见。

3.鳞屑型 常发生在足跖部,损害以鳞屑为主,伴有稀疏而干燥的小水疱,局部有红斑、丘疹,四季皆可发生,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4.角化型 常发生在足跟、足跖、足旁部,皮肤干燥粗厚、角化过度、皮肤纹理增宽、易发生皲裂,四季皆可发生,以冬季多见或加重。

5.体癣型 常发生在手、足背部,损害以典型的弧状或环状的体癣改变,常并发体癣,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治疗原则】

应依据手足癣的不同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和疗法。选择药物和剂型除了考虑其疗效外,病人的依从性对治疗成功与否关系也很大。

【药物选择】

1.局部治疗

(1)水疱型脚癣可外搽复方苯甲酸酊、十一烯酸软膏,或用10%冰醋酸溶液浸泡或应用1%特比萘芬霜剂、咪康唑霜剂、环吡酮胺(环利)乳膏外用涂搽,1~2/d,连续2~4周。

(2)对间擦型、糜烂型脚癣应尽量保持干燥,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水洗或使用肥皂,不要搔抓。糜烂渗出明显者,可先用0.1%依沙吖啶液或3%硼酸液浸泡后涂敷含有5%水杨酸或5%~10%硫黄的粉剂。无明显糜烂时,可应用足癣粉、足光粉、枯矾粉或局部涂敷复方水杨酸酊或复方土槿皮酊,3~4/d,连续15d。在渗出不明显时,可用10%水杨酸软膏按常规包扎,每2d换药1次,连续3~4次,足癣合并感染时应先控制感染。

(3)对鳞屑型和角化型足癣可用复方苯甲酸软膏、3%克霉唑软膏、2%咪康唑乳膏、10%水杨酸软膏或应用1%特比萘芬乳膏,外用涂搽,1~2/d,连续2~4周,或应用包扎治疗,每2d换药1次,连续3~4次。

(4)手癣的用药与足癣相同,可选用复方苯甲酸搽剂、3%克霉唑乳膏、2%咪康唑乳膏、5%水杨酸乙醇或复方苯甲酸软膏、复方十一烯酸软膏涂敷,1~2/d,或1%特比萘芬乳膏外用涂搽,1~2/d,连续2~4周。

治疗手癣的最佳方法是采用药物封包治疗,睡前选用10%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20%尿素乳膏(可任选其一)涂敷于手上,按摩5min,用塑料薄膜和3层纱布包好,每隔1~2天换药1次,连续1~2周。

2.全身治疗 对单纯外用药效果不好者,可口服下述一种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200mg/d,特比萘芬250mg/d,疗程2~4周;对鳞屑角化过度型足癣,应口服伊曲康唑200mg,2/d,连服1周。氟康唑0.15g,每周l次,连服3~4次。

【用药提示】

1.复方苯甲酸酊

(1)不良反应:口服可引起哮喘、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变态反应,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水杨酸盐类样反应,外用可致接触性皮炎。

(2)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铁器及重金属有配伍禁忌。

(3)其他:本品作用在微酸性中比在碱性环境中有效,故需注意其pH,另外尚需掌握合适的浓度。

2.十一烯酸

(1)不良反应:少数病人可出现局部烧灼感、瘙痒感等刺激症状,偶见局部外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2)药物相互作用:与十一烯酸锌联合应用起收敛作用,可帮助减轻炎症和刺激。

(3)禁用、慎用:对过敏者禁用,本品不宜应用于眼部和儿童的娇嫩皮肤处。

(4)其他:本品为外用药不可内服,当浓度过大时对组织有刺激性。黏膜应用的浓度不宜超过1%。对持久的真菌感染,在白日宜用撒布剂,晚间再应用软膏剂,待感染缓解或消失后,可继续应用撒布剂,以防再次感染,真菌感染的症状消失后再继续应用2周为妥。

3.特比萘芬 见第3章真菌性皮肤病第一节头癣。

4.咪康唑霜剂

(1)不良反应:①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缺乏;②少数病人可发生皮肤瘙痒、皮疹、头晕、发冷、发热等,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③偶可发生正常红细胞性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高脂血症(如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升高),偶可致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轻度升高。

(2)药物相互作用:①本品与香豆素或茚满双酮衍生物等抗凝血药合用时,可增强此类药物的作用,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对病人应严密观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调整抗凝血药的剂量。②本品可使环孢素的血药浓度增高,并可能使肾毒性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当两药合用时,应对环孢素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③利福平可增强本品的代谢,增加肝毒性,合用时可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导致治疗失败,与异烟肼合用时亦可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故应谨慎合用上述药物。④苯妥英钠与本品合用可引起两种药物代谢的改变,并使本品的达峰时间延迟,两药合用时应严密观察其反应。⑤本品与降糖药合用时,可由于抑制后者的代谢而致严重低血糖症。⑥本品与西沙必利合用属禁忌,因合用时抑制细胞色素P450代谢通道,可导致心律失常。本品若与阿司咪唑或特非那定合用也有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故也应避免。

(3)禁用、慎用:①1岁以下婴儿、孕妇、肝功能障碍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②哺乳期妇女慎用。

(4)其他:①治疗期间定期检查周围血象、血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清氨基转移酶等;②过敏体质者首次用本品要严密观察。

5.环吡酮胺(环利、巴特芬、环吡司胺、环吡酮胺、环吡酮、环己吡酮)

(1)用法用量:外用时均匀涂于患处,2/d,涂后应轻轻搓揉数分钟,以使药物全部渗入皮肤(最好于晚上就寝前使用),2周为1个疗程;治疗甲癣,每天先用温水泡软并削薄病甲后,涂药包扎,治疗第1个月每2天1次,第2个月每周2次,第3个月每周涂药1次,至痊愈为止,1个月为1个疗程,确见疗效一般需3个月左右。

(2)不良反应:偶见皮肤局部发红、瘙痒,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症状加重应向医师咨询。

(3)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对咪唑类抗真菌药无交叉耐药性。

(4)禁用、慎用:①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5)其他:①涂药部位如有灼烧感、瘙痒、红肿等,应停止用药,洗净;②避免接触眼睛,不得内服;③治疗期间禁止用其他任何抗真菌药物外擦。

6.依沙吖啶 见第2章细菌性皮肤病第二节毛囊炎、疖与痈。

7.硼酸

(1)不良反应:用于大面积损害,吸收后可发生急性中毒,早期症状为呕吐、腹泻、皮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可有脑膜刺激症状和肾损伤,严重者发生循环衰竭和(或)休克,于3~5d死亡。致死量成人为15~20g,小儿为3~6g,由于本品排泄缓慢,反复应用可产生蓄积,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厌食、乏力、精神错乱、皮炎、秃发和月经紊乱。

(2)药物相互作用:忌与聚乙烯醇和鞣酸配伍。

(3)禁用、慎用:皮肤破溃者禁用,本品不可内服,不宜大面积使用。

(4)其他:不宜用于婴儿,不可用于清洗哺乳妇女乳房。

8.复方土槿皮酊 本品为土槿皮酊与苯甲酸、水杨酸的乙醇溶液,具有溶解角质、抑制表皮真菌及止痒作用。皮肤局部如有继发性感染破裂或溃烂者,待痊愈后再用药。

9.水杨酸(柳酸)

(1)用法用量:本品为外用药,不同皮肤病应选用不同浓度的制剂,①治疗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采用2%~10%浓度,外涂1~2/d,对于较厚的痂皮,涂药后可封包过夜。②治疗浅部真菌病,采用3%~6%浓度。对甲癣可用15%浓度,外涂1~2/d。③治疗疣,采用5%~15%浓度,用药前将病变部位清洁,并浸在热水中5min,组织松软后用刀片削除其上较厚角层,将药涂于皮损上,周围邻近正常皮肤涂一薄层凡士林保护,1~2/d。④治疗鸡眼或胼胝,采用10%~15%浓度,用药前将病变部位清洁,并浸在热水中15~30min,邻近正常皮肤涂凡士林保护,然后将药涂上,1/d,直至病变去除,但在14d内不能超过5次用药。⑤用于手足癣及干皮病,取适量涂于患处,2/d。

(2)不良反应:①本品可引起刺激感和接触性皮炎,大面积使用吸收后可出现水杨酸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神志模糊、呼吸急促、持续性耳鸣、剧烈或持续头痛、刺痛。②本品可经皮肤吸收,不宜长期使用,不宜做大面积应用,并应注意水杨酸盐的毒性表现,如胃肠道不适、头晕、耳鸣和心理障碍。

(3)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皮质类固醇合用可增加后者对皮肤的穿透力,从而增加疗效,与地蒽酚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稳定性,防止地蒽酚氧化,与肥皂、清洁剂、外用痤疮制剂,如含有过氧苯甲酰、间苯二酚、硫磺、维A酸等,或含有乙醇的药、药用化妆品等同用,会增加刺激和干燥作用。

(4)禁用、慎用:对本品过敏者及皮肤破损处禁用,糖尿病病人慎用,12岁以下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严禁大面积使用。

(5)药物过量出现的症状及处理:如每天应用水杨酸软膏封包,治疗5d,虽然约60%的水杨酸被吸收,但血清中水杨酸盐的水平不超过50μg/ml,亦未显示毒性,但长期的大面积应用有增加水杨酸盐毒性的危险,当血清水平达到300~400μg/ml时,会出现全身的毒性反应。

(6)其他:①水杨酸遇铁呈紫色,遇铜呈绿色,多种金属离子能促使水杨酸氧化为醌式结构的有色物质,故本品的配制及贮存时,禁止与金属器皿接触;②勿与其他外用痤疮制剂或含有剥脱作用的药物合用,四肢周围血管疾患使用高浓度软膏应慎重;③避免在生殖器部位、黏膜(如口、鼻等)、眼睛和非病区(如疣周围)皮肤应用,炎症和感染的皮损上勿使用;④25%~60%软膏具有腐蚀作用,避免接触周围正常皮肤,避免接触眼睛或其他部位黏膜,涂药后应立即洗手。

10.克霉唑 见第3章真菌性皮肤病第一节头癣。

11.硫磺软膏 见第3章真菌性皮肤病第一节头癣。

12.尿素乳膏

(1)不良反应:偶见局部应用对敏感的皮肤有刺激性。

(2)禁用、慎用:对过敏者禁用,外用乳膏剂,不可用于糜烂、渗出等急性皮损,大面积外用可增加血中非蛋白氮,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其他:若皮损部位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应注意适当联合应用抗真菌或抗菌药物。

13.伊曲康唑 见第3章真菌性皮肤病第一节头癣。

14.氟康唑 见第3章真菌性皮肤病第二节体癣与股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