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若病邪得不到解除而滞留在经脉,不时会出现刹那间的颤抖和惊悸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人并潜伏在腧脉,其在腧脉时,足太阳经的六经俞穴受病,六经之气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四肢关节因而疼痛,腰脊也强痛不适。若邪气滞留不能祛除,会进一步深入并藏伏在肠胃,邪在肠胃会出现肠鸣腹胀等症状。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支,则支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俞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译文】

黄帝向岐伯问道:各种疾病在开始发生的时候,都发生于感受了外界的风、雨、寒、暑、水湿之邪,或是内伤了喜、怒等过激的情志变化。喜、怒等情志没有节制,就会损伤人体的内脏;风雨外邪入侵,就会伤害人体的上部;水湿外邪入侵,就会伤害人体的下部。伤于人体上、下、内三部的邪气,伤害人体部位为什么不同?我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由于伤人三部的邪气的性质各不相同,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先起于内,有的先起于外,请让我讲讲它一般的规律。喜怒等情志过激就会伤害人体的五脏,而五脏属阴在内,病便先起于里;水湿之邪乘虚侵犯人体的下部,病便先从下部开始;风雨之邪乘虚侵犯人体的上部,病便先从上部开始。这就疾病刚开始发生时的三个部位,但当这些邪气在体内发展,到了猖厥泛滥,到处播散时,所引起的病变,就数也数不清了。

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岐伯道: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所以疾病的产生,首先是身体虚弱,又感受了贼风邪气的侵袭,两种因素相结合,才会产生疾病。一般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若身体强壮,肌肉坚实,四时之气也正常,就不容易发生疾病。凡是疾病的发生,决定于四时气候是否正常,以及身体素质是否强壮,即人体正气不足而邪气盛,就会发生疾病。邪气一般都根据其不同性质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再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而确定其名称。人体从纵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从横向层次划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三部。所以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先从最表层的皮肤开始,若皮肤不能收敛致密,腠理就会开泄,邪气趁机从毛孔而入,若逐渐向深处侵犯,一般会出现恶寒战慄,毫毛悚然竖起,皮肤也会出现束紧疼痛的感觉。若邪气滞留不除,就会渐渐传到络脉,邪气在络脉的时候,肌肉可出现疼痛。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若病邪得不到解除而滞留在经脉,不时会出现刹那间的颤抖和惊悸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人并潜伏在腧脉,其在腧脉时,足太阳经的六经俞穴受病,六经之气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四肢关节因而疼痛,腰脊也强痛不适。若邪气滞留不祛,则传入脊内的冲脉,冲脉受犯,就会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若邪气滞留不能祛除,会进一步深入并藏伏在肠胃,邪在肠胃会出现肠鸣腹胀等症状。寒邪亢盛,则泄泻完谷不化;热邪亢盛,则湿热下利或大便如糜而肛门灼热。如果邪气滞留尚不能祛除,传到肠胃之外半表半里的募原,留著于血脉之中,邪气就会与气血相互凝结,久则聚结为积块。总之,邪气侵犯人体后,或留在小的孙络、或留在络脉、或留在经脉,或留在腧脉,或留在伏冲之脉,或留存膂筋,或留在肠胃外的募原,上连缓筋,邪气浸淫泛滥人体各个组织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难以言尽。

黄帝道:很想听听积证形成的全部原由。岐伯说:如果邪气留滞在孙络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块可以上下往来移动,这是因为积块聚积在孙络,而孙络浮浅而松弛,不能约束积块使之固定不动,所以积块能在肠胃之间往来移动;若有水液渗注肠间,往来冲激流荡,就会听到濯濯的水声;若再有寒邪凝滞,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如雷,并时时出现刀割样的剧烈绞痛。如果邪气留滞在阳明经脉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块位于脐的两旁,吃饱后积块明显增大,饥饿时积块明显变小。如果邪气留滞在缓筋而形成积证,特点与阳明经脉之积相似,吃饱后就会疼痛,饥饿时反觉舒服。如果邪气留滞在肠胃之外的脂膜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块疼痛,牵扯到外面的足阳明之筋,吃饱后疼痛消失,饥饿时又觉得疼痛。如果邪气留滞在伏冲之脉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用手触按积块有搏动感觉,手离开则觉得有热气向下窜至两大腿的内侧,好像开水浇灌一样。如果邪气留滞在膂筋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饥饿时可以发现积块,吃饱后则积块看不见,这种积块是触摸不到的。如果邪气留滞在输脉而形成积证,可使血脉阻塞不通,津液也不能上下输布,因而出现孔窍干燥阻塞。以上这些都是邪气从外部深入到内部,从上部发展到下部时所表现出来的病证。

黄帝道:积证从开始发生,到完全形成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积证在开始发生时,是因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气上逆,气血凝滞,日积月累而形成积块。黄帝道:积证完全形成的病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寒气从足部上逆,首先会出现足部痠痛、活动不便,进而发生小腿部寒冷如冰、血脉瘀滞,于是寒气上逆侵犯到肠胃。寒邪入侵肠胃,就会出现腹部胀满;从而迫使肠外的津液凝结而不得布散,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积证。或因突然暴饮暴食,致使肠胃胀满,再加上起居没有规律,或用力过度,就会使脉络受到损伤。如果损伤的是上部或体表的脉络,血液就会从上或从外溢出,而出现鼻腔、牙龈出血;如果损伤的是下部或肠胃的脉络,血液就会渗溢到肠道,而出现大便下血;如果损伤的是肠外的脉络,血液就会溢到肠外,正好肠外有寒邪留滞,肠外的津液与外溢之血液就会相互凝结而不消散,日积月累,终成积证。或因突然外感寒邪,加上内有忧愁恼怒等七情所伤,就会使气机上逆,从而使手足六经的输穴阻滞不通,阳气不得运行,既可使血液失于温运而凝结积聚,包裹在一起而不得消散;又可使津液得不到输布而停滞为痰,痰气凝结,日积月累,都可以形成积证。

黄帝问:那些“病生于阴”的致病因素又有哪些呢?岐伯答道:忧愁思虑过度则伤心,在寒饮寒食的基础上又感受风寒之邪,双重的寒邪损伤肺脏。忿恨恼怒过度则肝脏受伤。酒醉后行房事,汗出又受风,则脾脏受伤。用力过度,或行房事而大汗淋漓如同刚刚出浴,就容易损伤肾脏。上述就是内外三部发生疾病的一般规律。黄帝说:说得好。怎样治疗呢?岐伯答道,审察疼痛的特点和部位,就可以知道病变之所在,根据其虚实和各种证候表现,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同时不要违背四时气候和脏腑的关系,这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