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实篇第六

虚实篇第六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译文 孙子说,凡先期到达并占据战地等待敌人的就主动从容,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疲劳。能使敌人自动进入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达到其预定地域的,是阻挠的结果。之所以兵力薄弱,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敌人;之所以兵力充足,就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自己。春秋时越国和吴国经常相互征伐,孙武经常为吴王讲论兵法。故其战胜不复⑨,而应形于无穷。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注释 ①先处:这里是先期到达、占据的意思。处,居止。佚:安逸。这里是从容的意思。②趋战:仓促应战。趋,急行。劳:疲劳。这里也有被动的意思。③不致于人:不被人所调动。致人,这里指调动敌人。④害:妨害。这里也有阻挠的意思。

译文 孙子说,凡先期到达并占据战地等待敌人的就主动从容,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动进入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达到其预定地域的,是阻挠的结果。当敌人休整较好时,能设法使之疲劳;当敌人给养充足时,能设法使之饥饿;当敌人安然不动时,能设法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

原文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注释 ①不趋:据银雀山汉简本,应作“必趋”。趋,急行,奔赴。②不意:出其不意。③微乎微乎:微妙啊微妙。④神乎神乎:神奇啊神奇。⑤司命:命运的主宰者。

译文 向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急速到达他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行军千里而不疲惫的原因,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没有设防的地区。进攻就一定会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不设防的 地方;防守一定会稳固的原因,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不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道从哪里或怎样进攻。微妙啊微妙,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神奇,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原文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注释 ①御:抵御、防御。②及:到,这里是说追上的意思。③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地方。④乖其所之:改变敌人的去向。乖,背离、违背。

译文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是由于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是由于行动迅速而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想要交战,哪怕敌军有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的原因,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哪怕只是在地上画界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的原因,是因为我军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释 ①形人:这里指诱使敌人暴露行迹。②专:专一。这里指集中。分:分散。③约:少。④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意谓无处不防备就无处不薄弱。

译文 所以,诱使敌军暴露行迹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点,而敌人分散在十处,就相当于我军以十倍的兵力攻击敌人。这样,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是因为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军少了的缘故。我军所设定的战场在哪里,敌军不知道,敌军不知道就会处处分兵设防。敌军所防备的地方越多,那么和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了前面,则后面兵力就不足,防备了后面,则前面兵力就不足,防备了左方,则右方兵力就不足,防备了右方,则左方兵力就不足;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不足。之所以兵力薄弱,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敌人;之所以兵力充足,就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自己。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duó)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xī)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释 ①度:推测,判断。②越人:指越国人。春秋时越国和吴国经常相互征伐,孙武经常为吴王讲论兵法。③奚:疑问词,相当于“何”的意思。④胜可为:指胜利是可以争取的。孙武在《形篇》中说:“胜可知而不可为。”是说胜利是可以预知,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此处又说“胜可为”,是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将帅巧妙的指挥取得胜利。不难看出,这里包涵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⑤无斗:没有战斗力,无法战斗。

译文 所以,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点,又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如果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那就会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更何况远的相距数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的推测判断,越国的军队虽然很多,但对它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用全部的力量与我交战。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注释 ①策:指分析判断。得失之计:这里指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②作:指诱使、挑动敌人行动。③形:指陈师布阵的事态。④角:比较。这里指试探性的进攻。⑤极:最高境界。⑥间:间谍。窥:偷看。⑦错胜:制胜。错,通“措”,放置。⑧形: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⑨不复:不重复。

译文 所以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诱使敌人行动,可以了解敌方的动静规律;通过陈师布阵,可以弄清地形是生地还是死地;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人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陈师布阵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可以达到不露一点行迹。如果一点行迹也不暴露,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方的虚实,足智多谋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即使把根据敌情采取策略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不知道是怎样打胜的。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每次胜利都不是重复运用前一次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变化无穷的战术。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①兵形:用兵的规律。形,方式方法,这里有规律的意思。②避实而击虚:指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③常势:固定不变的常态。④神:神奇、智谋高超,这里指用兵如神。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五行“相生相胜(相克)”: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种相生相克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常能胜的。⑥四时无常位:指春、夏、秋、冬依次更替,循环往复,没有哪个季节固定不变。⑦月有死生:指月有圆缺盈亏。古人叫“生霸”、“死霸”。“生霸”是指月亮有光明,“死霸”是指月亮的光明由明转晦。

译文 作战的方式就像流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向低处流,作战取胜的方法是避开设防坚实之处而攻其薄弱的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一样。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所以,用兵作战就像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春、夏、秋、冬四季依次交替,没有哪一个季节固定不移,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也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历史实例

孙膑杀庞涓

战国初年,魏国在齐、魏、韩、赵、秦、楚、燕七国中首先成为强盛的国家。一方面是由于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了今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这一地区,原本生产较发达,经济基础较好。另一方面,是由于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逐步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制度,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封建地主政权;在经济上,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并且兴修水利,鼓励开荒,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军队建设上,建立了“武卒”制度,考选勇敢有力的人加以训练,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魏国日益强盛起来。魏惠王时期,魏国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到河南中部的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齐国在当时也是较大的诸侯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以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力逐渐强盛。在魏国不断向东扩张的形势下,齐国为了同魏国抗衡,便利用魏国与赵、韩之间的矛盾,展开了对魏的斗争。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取得战略上的有利地位,夺占赵魏中间领土,向卫国发动了进攻。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现在赵国要将它变为自己的属国,魏国当然不允许。魏国借口保护卫国,即出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与齐是盟国,当邯郸告急时,赵国派使者于公元前353年向齐国求救。齐国此时正在图谋向外发展,因此答应救赵。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救赵的办法。齐相邹忌主张不去救赵,齐将殷干朋则认为不救不仅对赵国失去信用,而且对齐国本身也不利。他从齐国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个先让赵、魏两国相互攻战,使之两败俱伤,然后齐国再出兵救赵的战略方针。齐威王同意了殷干朋的意见。齐国以少量的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魏国,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齐军主力则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出兵救赵。

同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这时,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命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援赵国。

孙膑年轻时曾和魏国人庞涓在魏国做将军,庞涓忌妒孙膑才能,伪造了罪名,私用刑法割了孙膑双膝的髌骨,并在他的脸上刺字涂墨,妄图使他永远不能够出头露面。孙膑只能佯装疯癫、忍辱偷生。直到有一天齐国使者访魏,才想尽办法暗中把他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不久,孙膑得到了齐将军田忌和齐威王的赏识,并立志报仇。这次齐军救赵,总算机会来了。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赞成他这种打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握拳去打;而要劝止别人打架,自己不能帮助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一样,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击其要害,使敌人感到行动困难,有后顾之忧,自然就会解围了。现在魏、赵相克,已经相持一年多,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看你应该统帅大军围攻魏都大梁,这样一来,魏军必然回兵自救,我们可以一举而解救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我们打败他。”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率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庞涓得知大梁危急,大惊失色。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控制刚刚攻下的邯郸,而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齐军已将地势险要的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长途跋涉使士卒更加疲惫不堪。而齐军则是占有先机之利,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因此,面对齐军的阻击,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位,终于惨败而归。

魏军虽然败于桂陵,但并未因此而放弃邯郸。后来,因为秦国不断向魏国进攻,魏国没有力量同时与东方的齐、赵和西方的秦国进行战争,才放弃了吞并赵国的打算。真正使魏国遭到严重削弱的是十年后发生的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求救。齐相邹忌主张不救。田忌认为如不救韩,韩将有被魏吞并的危险,主张尽早救之。孙膑既不同意不救,亦不同意早救。他认为:现在韩、魏两军均未疲惫,如果不考虑到利害得失发兵去救,将陷入政治上被动听命于韩、军事上代韩受兵的地位,胜利亦无把握。魏国此次出兵,意在灭韩,齐国应因势利导,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等到韩国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韩国到那时必然感激齐国,齐国既能“深结韩之亲”,又可“晚承魏之弊”;既可受韩重利,又可得到尊名,一举两得。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并亲自接待韩国使者,暗中答应出兵帮助。韩国仗恃着齐国的帮助,坚决抵抗。韩、魏先后五次交战,韩国均失败了。这时,韩国又向齐国告急。齐威王在韩、魏俱疲的时机,又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攻魏救韩。孙膑又使出“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直向魏都大梁进军。魏国主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把军队从韩国撤回来,这时,齐军已经越过齐国边界,进入魏国的国境了。孙膑知庞涓已从后面赶来,于是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素来强悍英勇,看不起齐国,我们应因势利导,装着胆怯而逃亡的样子,诱使魏军中计。兵法上说,乘胜追赶敌人,如果超过百里以上,就会因为给养路线太长,使上将有受挫折的危险;如果超过五十里以上,因为前后不能接应,也只有一半军队能够赶上。现在我军进入魏国境内已有很远了,可用减灶之计。我们齐军今日在宿营地做十万个灶,明日只做五万个灶,后日到宿营地只做三万个灶,逐日减灶,使魏军认为我们怯战,逃亡士兵很多,他们必然趾高气扬,日夜兼程前来追逐。这样,既消耗了他们的力量,又麻痹了他们的斗志,然后我们再用计来打败他们。”田忌采纳了这个计谋。

庞涓回兵进入国境,得知齐军早已入魏,于是急起直追。一路之上,庞涓仔细观察了齐军安营地方的遗迹,发现齐军做饭灶台日渐减少,认定齐军士兵怯战,逃亡过半。他当机立断,决定甩下步兵,只统率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以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快速追赶齐军。孙膑估算了庞涓追兵的行程,认定晚上必然到达马陵(今山东郯城县马陵山)。马陵道路狭窄,两山中间险阻重重,便于埋伏军队。孙膑命士卒将道路两侧树木统统砍倒,只留下最大的一棵树,其余的树乱七八糟地横在路上,以阻塞交通。在留下的那棵树的东面,剥去一大块树皮,露出白色的树身,在上面写上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孙膑又在军中抽调最会射箭的士卒一万人,分成两队埋伏在道路两旁的险要之处,并吩咐他们只要看到树下的火光一亮,就立即朝树下放箭。他又调一部分军队隐蔽在离马陵不远的地方,只等魏军一到,便从后面截断退路。

果然,那天晚上庞涓率领轻骑进入马陵道,他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棵大树露出白木,上面有一行字,但瞧不清楚,于是他叫士兵点起火把来看,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心里一惊,情知中计。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溃散,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愤恨自杀。齐军在庞涓自杀之后,乘胜进攻,大败魏军,俘虏太子申。

孙膑成功运用“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的谋略,以逸待劳,击破魏军,并且围魏救赵,“避实而击虚”,可算是领会了《孙子兵法》的精髓,遂作《孙膑兵法》,以申其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