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学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心理正常是有一个正常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既然心理正常和异常只存在着相对的界限,那么区分两者的标准是什么呢?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

一、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宜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当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没有一点悲伤或抑郁的情绪反应,就需考虑其有心理障碍。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学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单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三、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变态心理学所采用。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例如,对于像神经症性障碍和人格障碍的诊断就无能为力。

四、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首先是与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看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例如,一个人突然当众脱衣赤身裸体,其行为不符合其年龄、身份和地位,不能为社会上的人们所接受,对本人和社会有害,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有心理障碍存在。其次,还要与一个人以往一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相比较,看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是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即与其常态有无明显不同。如一个一贯精明能干、积极工作的人,近来变得郁郁寡欢、呆板少语、频生自杀之念,使人觉得前后判若两人,则要认真考虑此人已有心理障碍。经过认真比较,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那么,作出心理异常的判断是不难的。但如果心理变态程度较轻,行为改变尚不明显,则判断比较困难。而且,判断心理是否异常时还必须考虑到社会适应标准受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及文化的影响,不可以僵硬地看待。

以上每一种标准都有其根据,对于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又都不能单独用来解决全部问题,故应互相补充,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以判断是否有心理障碍。

(徐俊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