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液免疫功能改变

体液免疫功能改变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液免疫是由抗体所致的特异性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介导。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反应机体体液免疫状态,正常妊娠时,母体与胎儿间存在着一种免疫平衡,而子痫前期及子痫则是这种平衡的失调。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中心环节。各种IgG与相应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补体活化后通过释放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激活凝血系统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体液免疫是由抗体所致的特异性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介导。主要分为感应阶段、增殖分化阶段及效应阶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可激活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发育成熟为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参与免疫反应。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包括: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抗原,Fc受体及补体C受体。尽管B细胞寿命较短,只有数天或数周,但是抗原存在的时间较长,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1.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与抗原起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断抗原对机体的危害,使其失去致病作用;另一方面,免疫球蛋白有时也有致病作用。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可分为5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IgG是人血清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占血清总量的75%~80%。多为单体,分子量为150kDa。IgG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其中分子量为2.5万的肽链,称轻链,分子量为5万的肽链,称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相连接。IgG的出现迟于IgM,IgM消失时IgG常达到高峰,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它是新生儿从母体获取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来源;它还可以与补体分子结合,活化补体;可以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作用;也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IgM占正常血清免疫球蛋白的10%左右,是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分子,效能高,具有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等作用;还可以激活补体,参与补体的免疫应答效应。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IgM出现最早,在胚胎晚期已能合成IgM。在免疫应答中,以IgM出现最早,作用最强,消失也快,它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若在胎儿脐血中发现IgM,表明有胎儿宫内感染。

IgA有两种类型,即血清型和分泌型。主要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可增加局部免疫力,防止病原体或其他抗体侵入机体,是局部免疫的主要因子。IgA含量在乳汁中,尤其是初乳中浓度较高。IgA出现较晚,常在IgM和IgG出现2周或2个月后才能在血液中出现,含量较少但维持时间较长。

IgD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且含量甚低,约占0.2%,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清中。IgD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它可能作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存在于细胞膜表面。

IgE也是血清中含量较低的免疫球蛋白。也以单体形式存在,在急性过敏反应中含量较高。它可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诱发过敏反应。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反应机体体液免疫状态,正常妊娠时,母体与胎儿间存在着一种免疫平衡,而子痫前期及子痫则是这种平衡的失调。子痫前期时以IgE的增高最为显著,表明Ⅰ型变态反应与胎盘损伤有明显关系,而IgE也可以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参与血管内皮损伤。IgG和IgE与非孕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可能与它们大量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子痫前期时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滤过功能异常有关。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中心环节。各种子痫前期的致病因素都可能是通过损伤内皮所致。各种IgG与相应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补体活化后通过释放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激活凝血系统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2.补体 研究发现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胎盘的蜕膜、绒毛膜、绒毛间质及血管内皮下末端补体复合物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子宫蜕膜部位的淋巴细胞补体相关标志也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同时常伴随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升高以及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动增加,这些物质的增高均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引起子痫前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补体是人体液中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人体内补体系统活化有两条途径,即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经典途径由C1q与免疫复合物结合而引起,依序为C4、C2、C3、C5~9的活化。此过程受到C1抑制物、C3b灭活因子等调控。旁路途径由聚合IgG、IgA及IgE类抗体及高分子多糖如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等激活,其特点在于直接激活C3,然后完成C5~9的连锁反应。补体活化产物除本身可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外,还有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可引起一些生物学活性物质及炎性因子的释放,如前列腺素、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过氧化酶等,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造成血管局部的炎性反应。此外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和破坏,激活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和出血。研究表明,在子痫前期及子痫前期合并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计数(HELLP)综合征患者中,分娩时血浆补体浓度显著增高如C3a、C5a、SC5b~9等,分娩后1~7d逐渐降至正常。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肾活组织检查中,发现肾小球及入球、出球小动脉内有过量的补体沉积,胎盘病理检查发现末端补体复合物集中存在于基板的蜕膜、绒毛膜和绒毛的基质及血管壁内皮下,其胎盘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沉积处多可见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纤维素样坏死和急性动脉粥样化病变。由此推断补体活化的两种途径及补体调节蛋白都参与了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且补体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