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跟骨骨软骨病

跟骨骨软骨病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跟骨骨软骨病,由Haglund于1907年首先描述此病。 跟骨骨软骨病系跟骨骨凸的缺血性坏死所致。多数患者的发病与跟骨骨凸部的损伤有关。引起损伤有两个原因,一是骨骺部承受过多的拉应力。其次是足负重时,鞋跟或鞋帮对骨凸的过度摩擦,使骨凸受到过分的压力或剪力,引起骨骺的缺血坏死。检查发现跟骨后方和两侧有压痛和轻度肿胀。

跟骨骨软骨病(Sever病或Haglund病),由Haglund于1907年首先描述此病。此后,1919年Sever提出本病系跟骨骨凸的缺血性坏死所致。

【流行病学】 跟骨骨软骨病系跟骨骨凸的缺血性坏死所致。多发生于爱好运动的8~14岁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也可双侧受累。

【病因病理】 跟骨骨凸的骨化中心8岁时出现,14岁发育成熟。骨凸处有跟腱附着,属牵拉性骨骺。多数患者的发病与跟骨骨凸部的损伤有关。引起损伤有两个原因,一是骨骺部承受过多的拉应力。过多的行走或剧烈的跑、跳类的运动,使跟骨骨凸受到跟腱的过度牵拉,必将产生多次显微骨折损伤,骨骺血供可受到暂时性中断,致毛细血管填充及穿透骨骺,吸收死骨,新骨形成。其次是足负重时,鞋跟或鞋帮对骨凸的过度摩擦,使骨凸受到过分的压力或剪力,引起骨骺的缺血坏死。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它是正常跟骨骨凸的变异。

【临床表现】 主诉为足跟后方疼痛,跑跳、行走过久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急性期疼痛明显,可出现跛行或用足尖行走,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检查发现跟骨后方和两侧有压痛和轻度肿胀。

【辅助检查】

1.X线表现 X线片上可见跟腱附着处有软组织肿胀,跟骨体与结节之间的间隙增宽。结节形状不整齐,变扁或“碎裂”。较健侧小,密度较高,有时呈分节状或斑点状致密,与骨骺相对应的跟骨部分变得粗糙,邻近骨出现骨质稀疏。结节常为2~3个骨化中心,且形态各异,密度稍高,故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应与撕脱骨折作鉴别。

2.验室检查 无异常发现。

【诊断依据】 根据发病年龄、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跟后滑囊炎、跟腱炎 跟后滑囊炎、跟腱炎均好发于15~19岁男孩,而本病好发于8~14岁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

2.跟骨结核、跟骨化脓性感染 跟骨结核、跟骨化脓性感染,往往伴有全身的反应;跟骨结核,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而跟骨化脓性感染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热、痛、血象白细胞增高等。

3.跟骨撕脱骨折 经常是在一次明显的受伤后出现症状,X线显示有骨折X线征。

【治疗】 本病属自愈,预后良好,轻者只要抬高鞋跟1~1.5cm或去除皮鞋后帮的硬皮,改穿足跟垫高的软质布鞋或旅游鞋,以放松跟腱张力和压力。避免奔跑、跳跃等活动,不适感觉可自然消退。如果局部有明显肿胀、疼痛伴有滑囊炎者,可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2ml加2%普鲁卡因2ml,每2~3周1次,1个疗程共注射3~4次,疼痛与肿胀可望缓解及消退。个别病例症状较重可用石膏固定足跟于下垂位(马蹄形)4~6周。拆除石膏后,进行理疗和热敷,开始功能锻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