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状腺激素引起糖尿病能治愈吗

甲状腺激素引起糖尿病能治愈吗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分泌腺及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所致。许多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也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垂体前叶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调节及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也参与其调节作用。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雄激素主要为睾酮,作用为促进男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及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胰岛内的主要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激素如下所述。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内分泌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以及内分泌检查方法。

2.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用药注意事项。

3.掌握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自我护理要点。

(二)内分泌系统解剖及生理简介

1.解剖 内分泌系统是通过体液中微量的特殊化学物质(激素)来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内分泌系统包括人体内分泌腺及某些脏器中的内分泌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激素,调节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脏器功能、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许多生理活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体内、外变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分泌腺及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所致。许多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也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2.主要生理功能

(1)下丘脑:不仅能产生促进性腺、甲状腺等多种激素分泌的促释放激素;还能分泌使生长激素、泌乳素等减少释放的抑制性激素。

(2)垂体:分为腺垂体(垂体前叶)及神经垂体(垂体后叶)。垂体前、后叶分泌不同激素。

①垂体前叶由多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组成,其分泌的各种垂体前叶激素作用于靶腺或周围组织,参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生殖功能及体液平衡等的调节。垂体前叶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调节及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也参与其调节作用。垂体前叶主要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②垂体后叶激素有两种,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它们分别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产生,储存在垂体后叶中,在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前者主要调节水代谢,有抗利尿作用,后者主要使子宫收缩。

(3)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位于颈前的中部,由左右两叶及峡部构成,两侧叶的后面和四个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相接,分泌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及降钙素。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摄取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影响全身组织的氧化过程。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储存在滤泡腔内,在促甲状腺激素的刺激下释放入血发挥其生理作用,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分化、物质代谢及其他多种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4)甲状旁腺:位于甲状旁腺侧叶背面,通常有四个,分为上、下两对,分泌甲状腺旁腺激素,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的主要靶器官是骨组织和肾小管,它可以使骨质溶解,动员骨钙入血,增加肾小管和促进肠黏膜对钙的重吸收而使血钙增高。甲状旁腺又可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回吸收,使尿磷排出增加,血磷降低。血钙升高时又反馈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

(5)肾上腺:又称为副肾,位于肾的内上方,左右各一,右肾上腺呈三角形,左肾上腺呈椭圆形或半月形。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细胞由外至内可分为三带: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球状带较薄,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即醛固酮,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主,参与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的调节;网状带分泌性激素。肾上腺髓质由嗜铬细胞组成,可合成和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但以肾上腺素为主。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与特异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对多种器官和组织发挥作用。

(6)性腺:包括女性卵巢和男性睾丸。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雌激素的主要作用为促进女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和生长,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出现,对人体新陈代谢有多方面的影响,故对青春发育与成长起重要的刺激作用。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为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和保证妊娠做准备,它通常要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雄激素主要为睾酮,作用为促进男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及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7)胰腺:位于腹膜后,上腹深处,相当于第一、第二腰椎水平,呈横位,可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胰腺是一个具有内、外分泌功能的腺体。胰腺中有许多星罗棋布的细胞群,称为胰岛。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占整个腺体的1%~2%,由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组成,主要分布在胰尾部。胰岛内的主要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激素如下所述。

①A细胞:占全部细胞数目的25%~30%,所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使血糖增加。

②B细胞:占全部细胞数目的70%~75%,所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其作用是降低血糖。

③D细胞:占全部细胞数目的5%,所分泌的激素是生长激素抑制激素,其作用是抑制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胰腺除胰岛的3种内分泌细胞分泌释放上述内分泌激素外,胰腺还有外分泌功能,可以分泌胰液,参与消化过程。

(8)内分泌细胞:胃肠道壁管上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可分泌不同激素,包括胃泌素、胰泌素、胃动素等。

(9)肾脏可分泌前列腺素、肾素、红细胞生成素等。

(10)前列腺分泌前列腺素。

(三)常用检查方法及治疗药物

1.常用检查方法

(1)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

①目的:通过增加机体的葡萄糖负荷,观察血糖上升、恢复的速度和水平,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情况,推测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从而协助诊断早期糖尿病及某些与糖代谢有关的疾病。

②方法:试验前一日晚餐后禁食,直至试验完毕。检查时放松,口服葡萄糖75克,由医务人员将其溶解于300ml水中,5分钟内喝完,分别在空腹、口服葡萄糖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抽取静脉血测血糖。

③注意事项

a.近期体重明显减轻或严格控制热量者,需实验前每日进食糖类300g连续7天才可试验。因为各种疾病均可使糖耐量减低。

b.患感冒、肺炎者需病愈2周后才可试验,因为各种疾病均可使糖耐量减低。

c.试验前3天停止使用口服避孕药、氢氯噻嗪、降糖药等。

d.试验前最少8小时内及试验中不可饮咖啡、吸烟及剧烈活动。

e.若有午饭前或晚饭前低血糖反应的病史,则延长试验时间,于口服糖后4小时、5小时各取1次静脉血测定血糖。

(2)甲状腺摄131I试验

①目的:给受检者一定的放射性131I,通过测定甲状腺吸碘率的高低,来判断甲状腺的功能状态,以协助诊断。

②方法:试验前应禁食含碘丰富的食品2~4周,试验前10小时开始禁食。试验当日去同位素室首先口服131I碘剂,分别在服后3小时及24小时,用γ射线盖革计数管在甲状腺部位测定其放射性。

③注意事项: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应避免做此项检查。若服用甲状腺制剂,抗甲状腺药物应停药2周以上;若食用含碘较多的中药,则应停药1个月以上才可做此项检查。

2.常用药物

(1)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包括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奇特(达美康)等,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①药理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②副作用:低血糖、胃肠道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反应(瘙痒、红斑、荨麻疹等),血液系统反应(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等)。

③服药方法:严格遵医嘱。

④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一旦发生心慌、手抖、饥饿、头晕等低血糖症状时,应吃含糖的食品或喝糖水。

(2)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包括甲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他巴唑)、卡比马唑(甲亢平)。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①药理作用:通过抑制甲状腺组织合成甲状腺激素,以及外周丙硫氧嘧啶抑制T4转变为T3来达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目的。

②副作用:出现过敏性药物皮疹及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状以及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

③服药方法:严格遵医嘱。

④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避免服其他类药物,一旦发生怕冷、乏力、黏液性水肿、动作迟缓、嗜睡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需及时通知医生。食物和饮料不会影响抗甲状腺药物的疗效。

(四)糖尿病的治疗及自我护理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出现血中葡萄糖升高及尿糖阳性。本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此外还有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有些病人平时并无任何症状,只在体检时被发现。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为多因素所致。目前已确认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上具有决定性作用,下面列举可能的诱发因素。

(1)感染: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在发病机制上可能有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性胰小岛炎而发生糖尿病。

(2)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肥胖者外周组织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且对胰岛素的亲和力减低或存在受体缺陷,故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糖尿病

(3)创伤、手术、精神刺激、多次妊娠等,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4)药物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

2.临床表现

(1)多尿:由于血糖浓度高,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由于渗透压增高,阻碍水分子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大量水分子伴随糖排出,形成多尿。

(2)烦渴多饮:由于多尿失去大量水分而烦渴多饮。

(3)易饥多食:葡萄糖是体内能量及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胰岛素不足,使葡萄糖不能利用而随尿液丢失,机体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为补充失去的糖分,多数患者有饥饿感,从而导致食欲亢进,易饥多食。

(4)消瘦乏力: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故需要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能量与热量,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加之水分的丢失,因此,病人体重减轻而导致消瘦乏力。

(5)其他病人常有皮肤疖肿及皮肤瘙痒,由于尿糖浓度较高和尿糖的局部刺激,外阴部瘙痒较常见。

3.诊断标准

(1)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数值:①空腹血糖>7mmol/L;②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2)葡萄糖耐量异常:①空腹血糖≥6.9mmol/L;②0.5小时血糖≥10.6mmol/L;③1小时血糖≥10mmol/L;④2小时血糖≥7.8mmol/L;⑤3小时血糖≥6.9mmol/L。

0.5小时及1小时数值仅取1点计算,有3点达到或超过上述数值者,可确诊为糖尿病。年纪超过50岁者,每增加10岁将0.5小时数值增加0.6mmol/L。

4.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及昏迷:糖尿病加重时,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血酮升高时称酮血症,尿酮排出增多时称酮尿,临床上统称酮症。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的酸性较强,故易产生酸中毒,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进展还可出现糖尿病昏迷。

①诱因:a.感染,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以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最常见;b.胰岛素治疗突然中断或减量过多;c.饮食失调,过多摄入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或过度限制糖类,如每日进食量低于100g;d.应激,外伤、手术、麻醉、精神创伤、妊娠分娩等。

②症状和体征

a.糖尿病症状加重:如显著软弱无力、极度口渴、尿量增多、多食并不明显。常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以致不能进水和食物,表明病情恶化,有严重酸中毒。

b.呼吸:酮症时呼吸可无改变,当pH<7.2或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15mmol/L时,呼吸深大而快,称为酮中毒呼吸,病人呼吸有烂苹果味。

c.脱水和休克:失水加重致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下陷,严重者出现休克,表现为心率增快、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d.神志改变:早期仅有头晕、头痛、精神萎靡继而嗜睡、烦躁不安,病情恶化时反应迟钝,最后陷入昏迷。

e.腹痛:少数病例可有腹痛,常为广泛性,有时较剧烈易被误认为急腹症。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①心血管病变: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

②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及慢性肾盂肾炎。典型临床表现是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最初蛋白尿为间歇性,以后渐呈持续性,晚期为氮质血症,最终出现肾衰竭。

③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一部分,以对称性、反复性、周围性神经病变最为常见。

④眼病变:以眼底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及白内障为多见。

⑤感染:糖尿病病人易感染,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较常见,有时可引起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5.治疗与自我护理

(1)一般治疗与自我护理:病人的长期配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故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教育,使之学会做尿糖测定,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使用降糖药的注意事项,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等,从而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糖尿病病人应保持规律的生活,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每日体力活动要保持恒定,不宜过度疲劳,避免精神紧张及精神刺激,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各种感染。

(2)饮食治疗与自我护理

①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劳动强度、体重、有无并发症等多方面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总热量=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标准体重。

不同状态下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如下。

休息状态:20~25kcal。

轻体力劳动:25~30kcal。

中等体力劳动:30~35kcal。

标准体重:男性为(身高-100)×0.9;女性为(身高-100)×0.85。

②根据每日所需总热量计算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糖类占55%~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25%。1g糖类可产热4.1kcal的热量,1g蛋白质可产热4.1kcal的热量,1g脂肪可产热9kcal的热量。

③根据每日糖类需要量安排三餐主食量,可各1/3或为1/5、2/5、2/5。

(3)药物治疗与护理

①口服降糖药治疗

磺脲类:常用的有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

双胍类:常用的有苯乙双胍,二甲双胍。

α糖酶抑制药:阿卡波糖。

②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病人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致血糖升高,部分病人需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注射胰岛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a.胰岛素最好保存在2~8℃的冰箱中,因温度过高会影响效价,温度过低会使胰岛素变性;b.注射前15分钟将胰岛素从冰箱中取出,室温放置15分钟后再注射,注意检查有效期;c.注射剂量要准确,如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吸普通胰岛素,再抽吸混匀的含锌胰岛素,充分混匀后再注射;d.注射部位用乙醇消毒,因碘酒会致蛋白变性;e.长期注射胰岛素者,注意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发生硬结。

(4)运动疗法:糖尿病病人开始体育锻炼时,应先从短时间的轻微活动开始,随着体质增强逐渐增加活动量,延长活动时间,每天锻炼1~3次,每次以15~30分钟为佳,不要过度劳累,可采取散步、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宜在早、午饭后1小时左右开始,锻炼要持之以恒。随身携带糖果,若感觉低血糖时及时进食。不可单独进行活动,尤其是爬山、远行等,运动鞋袜要舒适,防止足部受伤。

(5)病情监测:最好每日监测一次尿糖,每周至少查一次血糖,还要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和尿酮体等,定期检查眼底以监测病情变化。只要空腹血糖维持在150mg/dl,饭后2小时血糖在180mg/dl以下,而又没有低血糖发生,血压也基本正常,就能保证不发生并发症。

(五)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预防及自我护理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甲状腺素过多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高代谢症候群、神经兴奋性增高、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及突眼等,多见于20~4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4~6)。

1.常见分类

(1)甲状腺性甲亢(甲状腺自身功能亢进):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腺瘤,新生儿甲亢,碘甲亢,甲状腺癌伴甲亢。

(2)垂体性甲亢: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

(3)异位促甲状腺激素综合征。

(4)卵巢性甲状腺肿。

(5)仅有甲亢表现而甲状腺功能不高。

2.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①神经系统:易激动、两手平举向前伸出时有细震颤,失眠、紧张,有时多言、易动、躁狂,亦可寡言、抑郁。

②高代谢综合征:怕热多汗、心动过速、心悸、胃纳明显亢进,但体重下降,疲乏无力。

③甲状腺肿:甲状腺弥漫对称性肿大伴血管杂音和震颤为本病特征。

④肌肉骨骼系统:多数病人肌无力及肌肉萎缩。影响骨骼脱钙而致骨质疏松、尿钙增多,血钙一般正常,还可发生指(趾)端粗厚,又称肢端病。

⑤生殖系统:女性常有月经减少或闭经,男性阳萎,偶有男子乳腺发育,催乳素及雌激素水平增高。

⑥造血系统:血中淋巴细胞多于单核细胞,但白细胞总数低,血容量大,可致轻度贫血。

⑦眼征:眼球突出,突眼度一般都超过18mm(正常不超过16mm),突眼严重者眼睑多有水肿或不闭合,结膜及角膜外露,易引起充血、水肿,可形成角膜溃疡或全眼球炎以致失明。

(2)特殊表现

①甲亢危象:高热(39℃以上),脉率快(140~200/min),常伴房颤或房扑,神志焦虑、烦躁不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大量失水以致虚脱、休克、嗜睡、谵妄,终至昏迷,可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②甲亢性心脏病:占10%~20%,男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严重者可有心脏增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甲亢控制后可恢复正常。

③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表现为神志淡漠、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明显消瘦,有时腹泻、厌食,老年者可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易与冠心病混淆。未及时诊断、治疗易发生危象。

④胫前黏液性水肿:多见于胫骨前1/3部位,也可见于足背、踝关节,偶见于面部。皮损大多为对称性,有广泛大小不等的棕红色或红褐色或暗红色突起不平的斑块状结节,边界清楚,直径为5~30mm,连成片时可达数厘米,可有感觉过敏、减退或伴有痒感,后期皮肤如桂皮或树皮样,有的还呈象皮腿样。

⑤甲状腺功能正常的Graves眼病:少见,约占5%,只以单侧或双侧突眼为主,无甲亢的临床表现也不伴胫前黏液性水肿,可在突眼发生数月或数年后出现甲亢表现。

(3)实验室检查

①T3、T4明显增高,正常值分别为0.78~2.2μg/L和42~135μg/L。

②甲状腺刺激性抗体测定:Graves病人血中TsAb阳性检出率可达80%~95%以上,对本病不但有早期诊断意义,而且对判断病情活动、是否复发也有价值,还可作为治疗停药的重要指标。

③甲状腺摄131I率:如摄碘率增高,3小时>25%或24小时>45%,峰值前移符合本病。

3.治疗

(1)一般治疗: 消除精神紧张等对本病不利的因素,初期予以适当休息和支持疗法,补充足够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供消耗。

(2)抗甲亢药物治疗:抗甲亢药物有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等。

①抗甲状腺药物的适应证:症状较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病人;20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老年病人;妊娠妇女;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又不适于放射性131I治疗者;手术治疗前准备;辅助放射性131I治疗。

②用药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需1~3个月,服药剂量较大,丙硫氧嘧啶300~400mg/d或甲巯咪唑30~40mg/d。

减药阶段:当症状显著减轻,体重增加,心率80~90次/分钟,T3、T4接近正常,可根据病情每2~3周递减药量1次,同时注意临床表现,递减剂量不宜过快,一般2~3个月为宜。

维持阶段:每日5~10mg,停药前可减至2.5~5mg,为期1~1.5年,在不稳定而又不愿采用其他方案者,维持阶段可延长为2~3年。

(3)辅助药物治疗

①普萘洛尔:10~20mg,每日3次,可改善心悸、心动过速、精神紧张、震颤等,可阻止T4转化为T3。普萘洛尔还可适用于甲亢危象和紧急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前的快速准备,对急性甲亢性肌病也有一定效果,但在有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病人和分娩时禁用,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应慎用。

②甲状腺干制剂片或甲状腺素:以稳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关系,避免甲状腺和突眼加重,还可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和减少甲亢复发率。

③碘化物:对甲状腺激素合成可有抑制作用,目前主用于抢救甲亢危象或甲亢手术治疗前的准备,也用于放射性131I治疗以减少副作用。

(4)放射性131I治疗:其效果如同外科手术,但要考虑适应证和禁忌证,特别是远期效应问题。

①适应证:年龄在25岁以上,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而不可持续用药者,或长期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复发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者,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严重肝肾疾病以及有手术切除禁忌证者,甲亢伴有突眼者,甲状腺内131I转换的有效半衰期不少于3天者。

②放射性131I治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妊娠或哺乳妇女;年龄小于25岁者(首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有严重或活动性肝、肾疾患者;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少于3×109/L;严重甲亢病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结节扫描显示“冷区”者。

③远期并发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致癌问题、遗传效应、突眼加重。

(5)手术切除。

4.预防及自我护理

(1)减轻精神紧张,给予有利的精神支持,避免盛怒、急躁、悲哀等不良情绪刺激。

(2)初期要适当的休息,避免从事消耗大、紧张的工作,心悸、心动过速时应多卧床休息,减轻症状。

(3)指导病人掌握合理的饮食,多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饮食,以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保证基础代谢,但应减少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避免生、冷、硬食物,以防增加腹泻机会。

(4)药物治疗时,需注意下列事项。

①要指导病人规律服药,避免间断服药。勿用碘剂,少吃或不吃海鲜产品,因为碘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的抑制是暂时的,如长期食用高碘食物,则甲状腺激素对碘的抑制作用可产生适应性,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从碘的抑制下逸脱,逸脱后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重新增加,可引起甲亢的复发。

②减药阶段:定时观察临床表现,不少于每日4次(基础心率、体重、白细胞、T3、T4),遵医嘱逐渐减药量,尽量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和稳定性,逐渐过渡到维持阶段。

③药物反应:白细胞减少,最常见于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最少见;开始服药2~3个月内最常见。治疗初期应每1~2周检查一次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减药和维持阶段可每2~4周测1次,白细胞低于4×109/L应注意观察,个别病人可出现药疹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可用抗组胺药物及护肝药物。

(5)预防甲亢危象,避免精神刺激,预防和尽快控制感染,不随意停药,手术或放射性治疗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6)内分泌浸润性突眼症的自我护理:注意眼睛休息,戴黑色或茶色墨镜,避免强光及各种外来刺激。睡眠时用抗菌药膏并戴眼罩,以免角膜暴露部分受刺激而发生炎症。用单侧眼罩减轻复视,高枕卧位,控制食盐摄入,抗菌眼药和可的松眼药交替使用。

(7)甲亢病人出现突眼、甲状腺肿大而致颈部增粗,初期对自我形象的变化难以适应,要鼓励病人进行修饰,听慢节奏、轻松愉快的音乐,保持平和心境,穿衣时避免领口过紧,以免使甲状腺分泌过快,加重症状。

(8)病人代谢快、出汗多,应注意添加合适的衣服,预防感冒,避免加重病情,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

(9)甲亢病人失眠、紧张,可遵医嘱口服安眠药,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睡眠,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