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龄、性别与腰腿痛
各种年龄的人都可患腰腿痛,30~49岁的患病率达60%。Hasue(1979)报道人们的一生中发生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和马尾性间歇性跛行的比例分别为56%、24%和6%,有的报道腰腿痛的复发率达半数。
发病年龄与疾病的好发时期有关,如儿童以脊柱结核、原发性椎体骨软骨炎、嗜伊红肉芽肿多见。青年以急性腰扭伤、青年性驼背、类风湿脊柱炎多见。中年以椎间盘突出、腰部劳损及肌筋膜炎多见。老年以骨质疏松、退行性脊柱炎、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或膨隆、椎管狭窄、老年性驼背、肿瘤多见。这些病理性腰腿痛需与非特异性腰腿痛做鉴别。6~19岁可有膝髋短期生长性痛。
男性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多,工作以强力劳动多而受伤和劳损的机会也多,女性痛阈低,怀孕期间韧带松弛,腰及骨盆易受伤,而统计上,男女差别并不明显。有些疾病与性别有关,如强直性脊柱增生及强直性脊柱炎男性多于女性,腰骶部痛女多于男,对妊娠、经产妇做指导能防止腰骶部痛。
二、工作方式与环境
腰腿痛的发病率与工作方式和环境有关,重劳力、腰背劳动者易发病,多为机械性创伤,长期繁重劳动易有慢性劳损。流水线作业的手工劳动者的腰痛比机关人员多。持久坐位,同时上身前倾若是再有司机那种长时间的颠簸,则腰骶椎的受力大,使脊柱周围肌肉中伸肌群长时间牵伸、屈肌群长时间收缩以及有关韧带易受劳损,椎间盘易退变而引起慢性腰腿痛。排球、举重、体操、跳水等人员也容易造成腰腿部机械性损伤。
身高或体重大者可能增加腰腿痛的发病率,也有人报道,根据大量人体测量学研究,说明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恒定的;而持续性或复发性腰腿痛病人,常能发现其腰肌、股薄肌、股二头肌的伸缩性和弹性减退、无力,多与平时活动量少,原有过腰部疾病或创伤后锻炼不够引起,与身高体重无直接关系。
身高与两手侧伸的长度相等,晚上身高比早起略减,呈周期性波动。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含水量减少,椎间隙变窄而身高有所降低,其降低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的衰老程度及其腰腿痛的程度。
长时期的军旅生活的士兵,从总体上看,由于从青年起就受到严格有序的锻炼,身高减低的较少,腰腿痛的发生率与身高的关系少。如果按照青年的生理特点逐步增加运动量,则体能素质可逐步增强,而违背生理特点,过分疲劳,超过了耐受程度或环境条件艰苦,则腰腿痛容易发生。
陆一农(1985)到基层连队工地巡回调查所见的腰痛、腰腿痛病人与过分疲劳等有关,门诊病人以劳损性腰痛较多,住院病人多有器质性病变,确诊腰椎间盘突出者17例。连队调查的2 350例腰痛和腰腿痛中2 251例为单处痛,99例为多处痛。腰部损伤性痛达57.7%,腰臀部痛累加数达84.56%。腰腿痛或臀腿痛的病人中,以腘绳肌疼痛最常见,且多发生于弯腰作业时,腰痛病人中95.76%集中在下腰段。有些病人几乎没有腰段活动的功能障碍,只有少数病人在起床时感到腰段发硬,活动后疼痛缓解。
腰痛、腰腿痛和多处痛者只叙述疼痛部位,而没有坐骨神经痛,可有腱反射障碍而没有皮肤感觉障碍。蹲位操作者的腿痛多发生在大粗隆处的阔筋膜张肌及内收肌在耻骨支的起点处,这是下蹲位时肌张应力及剪应力过大所致。
腰痛的初次发作多在成年的早期,包括一次严重损伤或反复损伤,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又恢复继续工作,或受风寒湿侵袭而遗留慢性腰痛,并随年龄增加而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如同时患慢性气管炎,咳嗽引起椎管及椎间盘内压增高,本身就可引起腰痛,加重原有的腰痛,并使首次发作腰痛进程加快。
工作环境如地下室、冷库、井下弯腰劳动等湿、冷、劳累等原因,易产生腰痛及腰腿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