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科手术的麻醉

骨科手术的麻醉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显微骨科手术 四肢显微手术的特点为时间长、要求手术野清晰和稳定、末梢血供良好。单侧上肢可用0.5%的布比卡因进行臂丛阻滞;双上肢手术可用全麻或颈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肢可用硬膜外阻滞或腰麻;复杂的手术需全麻。骨科手术具有失血多、体液变化快的特点,需要良好的监测和体液管理。放松止血带可缓解,等比重的腰麻比高比重的腰麻发生机会少。麻醉处理包括早发现、充分供氧、控制入量和大剂量激素。

一、骨科手术的麻醉选择

1.区域阻滞

(1)优点:术后镇痛好、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呼吸循环抑制轻。

(2)区域阻滞时可进行轻中度镇静。

2.全麻

(1)适应证:区域阻滞失败或有禁忌证、复杂手术、小儿。

(2)麻醉维持可用静吸复合,无需深度麻醉,短小的小儿手术可用氯胺酮。

3.联合使用区域阻滞和浅全麻,不仅具有区域阻滞的优点,还能保证气道通畅和充分镇静。

二、骨科手术的麻醉个论

1.髋关节置换

(1)对老年或全身条件差者,尤其是复杂手术,应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2)侧卧位易产生体位性V/Q失调引起低氧血症。

2.膝关节置换

(1)大幅度扩髓嵌入股骨假体时可发生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变。

(2)术中止血带充气时,血液纤溶活性增强,术后应用抗纤溶药。

(3)双侧膝关节置换者术后低血压常见,应密切监护、保持循环稳定。

(4)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明显,应积极镇痛。

3.胸椎手术(脊柱侧弯)

(1)俯卧位手术注意防止气管导管扭曲、手臂和眼睛受压。

(2)术中应监测脊髓功能。

(3)应行有创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

(4)胸椎手术可能大量出血,可用术前自体血储备、术中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和血液回收等技术。

4.颈椎手术

(1)注意坐位或俯卧位的影响。

(2)颈椎不稳定或强直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并在清醒状态下摆好体位。

(3)术中应作脊髓功能监测。

(4)某些颈椎手术可用局麻。

5.腰椎手术

(1)椎间盘摘除术可用硬膜外阻滞,复杂手术可用全麻或全麻+硬膜外麻醉。

(2)腰椎手术常需俯卧位,可致眼睛受压。

6.骨盆或骶骨切除术和骨折内固定术

(1)若骨盆手术涉及大血管或神经,应在脚趾上监测SpO2

(2)骶骨切除术需监测L4~5和S2神经根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

(3)行SSEP监测,则不能用硬膜外阻滞和强效麻醉药。

(4)建立大的静脉通路保证快速输血输液。

7.上肢手术

(1)肩部深层组织由C5、C6脊神经支配,经肌间沟臂丛阻滞即可。

(2)肘部手术可用肌间沟或腋路臂丛阻滞,后者应同时在腋下阻滞T1~2支配的肋间臂内侧皮神经。

(3)手和前臂内侧为C7~T1支配,应用经腋路臂丛阻滞。

(4)双上肢同时手术可用全麻或颈胸段硬膜外阻滞。

8.下肢手术 下肢手术可用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或CSEA,也可用PNB或PNB+全麻。

(1)关节镜可用股神经阻滞+关节内注射局麻药。

(2)足部手术可用踝关节处阻滞或坐骨神经阻滞。

(3)需要在大腿上止血带的手术需同时阻滞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4)下肢手术用硬膜外阻滞时需注意:

①需良好阻滞腰、骶神经丛,使用止血带时阻滞范围应包括T10~L5

②足部手术有时麻醉出现慢或麻醉不全,需加大局麻药用量和浓度。

③下肢手术的硬膜外阻滞穿刺点可选L2~3或L3~4,向尾置管,用1.5%~2%的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15~20ml。

④对老年人需小量分次注药,防止阻滞平面过广。

(5)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优点为起效快、肌松满意,缺点为麻醉时间有限,仅用于短小手术。需防止麻醉平面过广,特别是对老年人或高血压者慎用。

9.显微骨科手术 四肢显微手术的特点为时间长、要求手术野清晰和稳定、末梢血供良好。常用区域阻滞+轻中度镇静。单侧上肢可用0.5%的布比卡因进行臂丛阻滞;双上肢手术可用全麻或颈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肢可用硬膜外阻滞或腰麻;复杂的手术需全麻。

三、骨科手术的特殊问题

1.类风湿关节炎

(1)腕关节屈曲畸形和桡动脉壁钙化,桡动脉穿刺困难。

(2)颈椎关节炎融合屈曲,中心静脉穿刺困难。

(3)寰枢椎不稳定,需保持颈部稳定、避免颈部弯曲,可用表麻在清醒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插管,若用区域阻滞,病人可自己保持颈部的稳定。

2.强直性脊柱炎

(1)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插管。

(2)清醒时摆好体位。

(3)臂丛阻滞用腋路法而不用肌间沟法。

3.骨粘合剂(骨水泥)相关问题

(1)填充骨水泥和嵌入股骨假体后可出现显著的低血压、心跳骤停甚至死亡。机制包括:骨水泥引起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空气、脂肪、骨髓进入静脉导致肺栓塞。

(2)高危因素:股骨螺旋骨折、转子间骨折后硬件取出、在股骨远端嵌入骨水泥和假体、在股骨假体下发生骨折、用骨水泥固定长干假体。

(3)预防:

①严密观察、吸入纯氧、避免低血容量。

②填充骨水泥前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③待骨水泥成团后才填充。

④填充骨髓腔时使接触面干燥无血,彻底清除多余的粘合剂。

⑤在填充区邻近骨上钻孔排气排液,避免封闭式填入。

⑥止血带应逐渐放松。

(4)治疗:出现低血压后,静注肾上腺素,若心跳骤停,则需CPR+大剂量肾上腺素复苏。

(5)术后持续低氧血症:植入骨水泥和假体后即刻至术后5d内都可能发生持续性低氧血症。原因除肺不张、肺通气不足或液体过量外,还与骨水泥或脂肪栓塞有关,低氧血症的处理包括:①吸氧;②SpO2监测;③适当补液;④利尿;⑤慎用阿片类。

四、术中监测

骨科手术具有失血多、体液变化快的特点,需要良好的监测和体液管理。除NIBP、ECG、SpO2、PETCO2外,全髋置换术、全膝置换术、脊柱手术、骨移植术、骨盆切除术等需行有创Bp、CVP和尿量监测,有时还需漂浮导管和TEE监测。

许多脊柱手术需作脊髓功能监测,常用的两种方法是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唤醒试验,也可用运动诱发电位(MEP)。

1.SSEP

脊髓受损时SSEP的幅度和潜伏期都发生变化。

吸入药对SSEP影响大,静脉麻醉药对SSEP的影响小,N2O-阿片类-肌松剂的麻醉方式对SSEP没影响。严重低血压和休克会明显抑制SSEP。

SSEP主要显示脊髓背侧的功能,脊髓腹侧的监测需行唤醒试验。

2.唤醒试验

唤醒试验可监测脊髓腹侧的功能,但需暂停手术,增加气管导管脱落的机会,且不适用于小儿、精神病人和不合作的病人。

术前对病人解释清楚,用N2O-阿片类-肌松剂的麻醉方式,不用强效吸入药,维持浅肌松(TOF中T1~3或T1~2存在),需唤醒病人时停吸N2O 3~5min后病人能听从指令,活动手脚,从而推断脊髓功能,试验完成后立即加深麻醉。

3.运动诱发电位(MEP)可避免唤醒试验的危险,但需在硬脑膜外安置电极。

五、术后并发症

1.止血带问题 止血带作用:减少出血、术野清晰,防止恶性细胞、脂肪栓子和骨水泥扩散。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包括:

(1)肢体损伤:缺氧、细胞内酸中毒;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肢体温度下降。

(2)神经损伤:

30min之内神经传导中断;>60min可引起疼痛和高血压;>2h可引起术后神经麻痹;止血带下方的皮肤末梢神经损伤。

止血带使用超过2h或压力过大会产生神经损害,需每1.5~2h放松一次,止血压带比收缩压高150mmHg即可阻断血流,避免压力过高。

(3)放止血带的全身反应:中心温度降低、酸中毒、SvO2降低、动脉压和肺动脉压降低;PETCO2增高、氧耗量增加,都为一过性。

(4)止血带疼痛: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阻滞者,止血带超过1h后可感到肢体远端疼痛或烧灼感,可能与细胞内酸中毒有关。放松止血带可缓解,等比重的腰麻比高比重的腰麻发生机会少。

2.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发生于长骨骨折,表现为低氧血症、心动过速、意识改变和结膜、腋下、上胸部的出血点。麻醉处理包括早发现、充分供氧、控制入量和大剂量激素。

3.深静脉血栓(DVT) 预防DVT的措施包括:

(1)麻醉选择:硬膜外或蛛网膜下隙阻滞可使全膝或全髋置换术的DVT发生率分别降低20%和40%,硬膜外阻滞加小剂量肾上腺素可使其发生率降至10%,硬膜外镇痛有利于患肢的早期活动。

(2)术前:DVT高危者可安置腔静脉滤网。

(3)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增加下肢血流量、给予抗凝药物等。

(4)术后:间歇压迫下肢、活动足部、完善镇痛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当天开始给予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但膝关节镜和脊柱手术后不用抗凝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