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跟痛患者的自我护理建议有哪几条

足跟痛患者的自我护理建议有哪几条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医院就诊的足跟痛患者主要有以下症状,往往在休息后下地走路时疼痛,活动后痛感减轻,久走后痛感又加重;检查疼痛局部无肿胀,在足跟内侧相当于跟骨内侧结节处有明显的压痛。专家认为,足跟痛发病原因主要与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和足底力学平衡失调有关。对中老年人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足跟痛很难预防,患者自己能做到的是,发生足跟痛后怎样妥善地处理它。足跟痛的自我护理建议如下:①减少患足的负重。

足跟痛很难预防,尤其是中老年人,患者能做到的是,发生足跟痛后怎样妥善地处理它。

如果把人体设想为一座建筑,跟骨就像地基内承重的“桩”。在足弓的三个支点中承受重力最大是跟骨。通常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直立时每足的重量分布为跟骨30千克,第1跖骨10千克,其余4个跖骨(主要是第5跖骨)20千克。

跟骨是人体内生物力学的杰作之一,它生长成弓形,共有5个骨性凸起点,以内下方的凸起(内侧结节)最为粗大,因此,这里成了维系足弓的多条韧带和肌肉的附着点,就像一根很有年头的电线杆,经受着很多电线的纠缠。为了缓冲坚硬的地面对跟骨凸起处的冲击,在跟骨下方有两个充当衬垫作用的滑囊。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100万的人患此病。中老年人足跟痛很常见,而且病程较长。有人观察了87例患者,发现其中50岁以上者占60%,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足跟痛患者中老年女性多见,因为女性在闭经前后雌激素分泌低下,骨量开始减少(雌激素可以抑制从骨骼中释放钙质),跟骨的骨松质多,是骨质疏松最初出现变化的一个部位。

在医院就诊的足跟痛患者主要有以下症状,往往在休息后下地走路时疼痛,活动后痛感减轻,久走后痛感又加重;检查疼痛局部无肿胀,在足跟内侧相当于跟骨内侧结节处有明显的压痛。

专家认为,足跟痛发病原因主要与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和足底力学平衡失调有关。足底韧带中的“大力神”是跖筋膜,其对跟骨内侧结节的拉力最强。跖筋膜由于退行性变化,弹性下降,对跟骨凸起的过度牵拉造成局部炎症、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和滑囊炎。临床上可见一些患者的跟骨X线片通常“骨刺”的长轴指向表示出拉应力的方向,骨刺的大小与拉应力大小和病程长短有关。

在一般人群中,足跟痛最常出现在体重超重的人(包括孕妇),其次为运动员,他们在奔跑和跳跃时,足跟常常落在坚硬的地面上,容易引起损伤。对中老年人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足跟痛很难预防,患者自己能做到的是,发生足跟痛后怎样妥善地处理它。足跟痛的自我护理建议如下:

①减少患足的负重。由于人体全身的重量都压在足跟上,可以加剧这个区域的疼痛,所以,最及时有效的止痛方法是脱下鞋子,少走路多休息。特别是在跟骨结节滑囊炎后,更应尽量减少足跟的压力

②疼痛部位应用冰袋冷敷,使用止痛药擦剂,例如醋酸氨酚或布洛芬。

③当必须穿鞋或行走时,可以将一块适合跟骨凸起形状的“U”型泡沫或“足跟垫”衬在鞋子内。

④医生还会推荐患者减肥、局部理疗、注射治疗、矫形治疗,服用抗炎症药物,甚至卧床休息等,其中最有效的当属少量甾族化合物激素局部或痛点注射,只要注射方法正确,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收到满意效果。

中医学认为,足跟乃是膀胱经循环之通路,若由于肥胖、受冷湿寒邪或慢性损伤,引起气滞,阻塞经络,凝滞筋骨,不通则痛。故采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通过直接熏洗浸泡等,使药物通过皮肤、经穴透到肌肉骨间直达痛感区域,所以令气血流行,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这类中药方剂很多,建议以当地执业中医师的验方为准)。

⑥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开始足底韧带的张力或弹性锻炼,对减轻疼痛也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