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坐骨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案

坐骨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案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诉腰及左下肢反复疼痛2年,活动受限9个月,加重1周。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口服跌打丸和外贴麝香虎骨膏症状无缓解,故来求治。症见腰部疼痛,功能受限,不能站立,并伴右臀部及下肢坐骨神经经路放射性疼痛,屈伸艰难,睡卧不宁,神疲乏力,舌质红,舌边瘀紫,脉弦涩。诊断为瘀血型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以疼痛难忍、夜重昼轻、上下相窜为疼痛特征,其病理机制为风、寒、湿三邪不同程度地侵袭人体,闭阻经络。

★ 从寒湿痹阻,血凝不行论治

【病案】 康某,男,54岁,2005年1O月18日初诊。自述因过劳汗出洗冷水浴致右下肢疼痛,逐渐加剧,疼痛如掣3个月余。其始服西药尚可止痛,近半个月虽服药疼痛如故,故而就诊。来时症见右下肢疼痛从臂部向下放射至足趾,如掣如刺,昼轻夜重,活动受限,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沉紧。实验室检查:血沉15mm/1h,抗“О”及类风湿因子均阴性。X线摄片示:腰椎正、侧位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余据汗后冷水洗浴,汗出而腠理疏,寒湿之邪乘虚而凝滞经脉,血凝不行。治宜温通经脉,散寒除湿。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1Og,红花1Og,川芎1Og,鸡血藤30g,当归20g,桂枝1Og,牛膝15g,白芍30g,黄芪30g,川木瓜12g,制川乌9g,炙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6剂后,肢疼大减,能拄拐而行。继服6剂,症状消失,恢复功能。随访1年,无复发。(方清文.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7,5:606)

★ 从气血凝滞不通论治

【病案】 朱某,男,48岁,1996年5月11日就诊。诉腰及左下肢反复疼痛2年,活动受限9个月,加重1周。患者曾用中、西药及理疗、针灸等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刻诊:痛苦面容,左侧跛行,第4~5腰椎棘突左侧旁开2寸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及“4”字试验均为阳性,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涩。西医诊断为左侧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为痹证。辨证为气虚血滞。治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川芎9g,当归9g,桃仁6g,红花6g,赤芍9g,地龙12g,桂枝9g,牛膝12g,白花蛇1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5剂后,腰及左下肢疼痛明显减轻。上方去白花蛇,加党参15g,白术12g,再服。

三诊:又服药4剂,症状基本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风、寒、湿邪闭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可见气血凝滞不通是痹证的主要原因。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血行瘀自消。经脉气血运行通畅,疼痛自除。补阳还五汤具益气、活血、通络之功,用于治疗痹证,正切中本病气血不足、气血凝滞这一病机。(王林玉.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003,6:48)

★ 从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论治

【病案】 路某,男,43岁,1996年10月3日初诊。左腰部反复疼痛,痛引腿足3年余。3年前扭伤左腰部,疼痛如刺,痛引下肢,行走不便。X线摄片示:腰椎未见异常。经治疗疼痛稍有缓解,但仍反复,时发时止。曾经理疗、针灸等治疗,其效甚微。现症见左腰部疼痛,痛连腿足,以酸软为主,遇劳尤甚,面色少华,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差,舌质浅淡,边有紫斑,舌苔薄白,脉细涩。查体:直腿抬高试验(+)。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当归尾12g,桃仁1Og,红花1Og,川芎12g,赤芍12g,地龙12g,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独活12g,牛膝15g,续断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5剂后,腰腿痛减轻。药切病机,守方续服月余而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病属中医腰腿痛范畴,为气血留滞,经脉气血运行不通,筋脉失养所致。久病者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以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地龙、牛膝、独活、续断通经活络,强筋壮腰止痛。诸药相伍,使气旺血行,经脉畅通,筋脉得养,通则不痛。(韩梅玲.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会.中国民间疗法,2004,6:55)

★ 从气滞血瘀,经络闭阻论治

【病案】 李某,男,48岁,20O2年4月8日初诊。患者1周前上体育课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腰部疼痛难忍,转侧不能。口服跌打丸和外贴麝香虎骨膏症状无缓解,故来求治。症见腰部疼痛,功能受限,不能站立,并伴右臀部及下肢坐骨神经经路放射性疼痛,屈伸艰难,睡卧不宁,神疲乏力,舌质红,舌边瘀紫,脉弦涩。检查:腰肌紧张,L2-4棘突右侧有深压痛,右侧臀点、腓肠肌点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右侧 35°。诊断为瘀血型坐骨神经痛。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40g,当归尾15g,赤芍1Og,川芎12g,桃仁1Og,红花8g,地龙12g,牛膝1Og,杜仲15g,生地黄20g,威灵仙15g,姜黄1O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配合推拿按摩。

复诊:服药5剂后,腰腿疼痛大减,功能活动好转。继原方赤芍改白芍2Og,加桂枝1Og,全蝎3g,续服。

三诊:又服药8剂,结合推拿按摩,病痊愈。半年后随访,疼痛未发,各种活动恢复正常。

【按语】 坐骨神经痛以疼痛难忍、夜重昼轻、上下相窜为疼痛特征,其病理机制为风、寒、湿三邪不同程度地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或久病伤正,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外邪乘虚而入;或因跌打损伤,气滞血瘀,以致气血瘀滞,经络闭阻而发病。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中黄芪生用、重用则专而善走,可以补气行气通络,配合当归尾、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等多种活血祛瘀药,活血祛瘀通络,实为治疗气虚血瘀的代表方。笔者在此方基础上,适当加重活血祛瘀药的剂量,再加熟地黄、鸡血藤增强养血和营,通经活络的作用;牛膝破血通经,祛风除湿,补肝益肾,强筋健骨,且能利关节,引药下行;威灵仙散风除湿,通络止痛,丹溪称之为“治痛风之要药”,《千金方》以本品为末用酒调服治腰足疼痛。全方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使滞者能行,瘀者能散,虚者能补,以致经络通利,气血流畅,疼痛自止,诸症自除。在临床运用时,偏于风湿者,加独活、防风、桂枝以祛风除湿;偏于寒湿者,加炙川乌、炙草乌、细辛温经散寒,增强止痛作用;偏于血瘀者,加乳香、没药、姜黄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于气虚者,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偏于血虚者,方中当归尾改当归身,赤芍改白芍,合熟地黄、川芎、鸡血藤以养血调经,和营止痛;偏于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以滋肝益肾,养阴舒经;偏于肾阳不足者,加附子、肉桂、杜仲以温阳祛寒止痛。临床得心应手,屡获良效。此外,推拿按摩亦有通气血、利关节、舒筋活络等作用,配合使用有相得益彰之效。(胡一鸣.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5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2003,2: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