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血化瘀能治疗哪些疾病

活血化瘀能治疗哪些疾病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拟为甲型肝炎,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转入某儿童医院治疗,发现患儿肝功能异常,铜氧化酶降低,白球蛋白倒置,前眼发现K-F环,遂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先天性铜代谢异常,铜沉积于肝脑组织而引起的病变,其主要病变是为双侧脑基底核变性和肝硬化。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症状,无明显家族史,亦无精神障碍及锥体外系症状,容易误诊为甲型肝炎或重症肝炎。

★ 从湿热炽盛,瘀血内阻论治

【病案】 患者,女,11岁,1992年10月30日初诊。发现黄疸、乏力2个月就诊。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现皮肤巩膜黄染,感乏力,纳食减退。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检查发现,总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B超检查发现肝大,胆囊肿大。拟为甲型肝炎,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转入某儿童医院治疗,发现患儿肝功能异常,铜氧化酶降低,白球蛋白倒置,前眼发现K-F环,遂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青霉胺、泼尼松及护肝抗炎等治疗。1个月后患儿感腹胀明显,满月脸,黄疸,乏力纳差未见明显好转,自动停药来中医就诊。

当时患儿诉腹胀,小便黄,水肿乏力,视物模糊,两膝酸痛,纳差。体检:神清,满月脸,巩膜皮肤黄染,血压120/75mmHg(16.0/10.0kPa),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略膨隆,移动性浊音(-),肝胁下5.0cm,剑突下6.0cm,质地中等,无压痛,脾肋刚及。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涩。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53.8µmol/L(正常为5.1~17.1µmol/L),直接胆红素为20.3µmol/L(正常为0~6µmol/L),谷丙转氨酶为132U/L(正常<40U),总蛋白为76g/L,白蛋白为30g/L,球蛋白为46g/L。B超检查示:肝弥漫性病变,胆囊水肿。辨证为湿热炽盛,瘀血内阻。治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法为主。

处方:泽兰20g,益母草15g,紫丹参15g,绵茵陈20g,垂盆草15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10g,半枝莲15g,炒苍术6g,焦栀子10g,陈皮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5剂后,乏力、黄疸、视物模糊、水肿及纳差均有好转,但仍两膝酸痛。按原方继服。

三诊:又服药半个月后,诸症消失。检查肝功能已正常,但白球蛋白仍倒置。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考虑湿热已解,瘀血仍在,气血渐亏。治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原方去茵陈、垂盆草、半枝莲、焦栀子,加生黄芪20g,阿胶(另烊)、炙鳖甲(先煎)、炮穿山甲(代,先煎)各10g,续服。

四诊:又药半个月后,查肝功能正常,总蛋白为79g/L,白蛋白48g/L,球蛋白31g/L。患儿未感到明显不适,开始上学。

后按原法服药1个月余,每隔半个月检查肝功能均正常,白球蛋白未见倒置。停服汤剂中药,改服复方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2片。

半年后去某儿童医院复查,肝功能正常,白球蛋白比例及铜氧化酶正常。但前眼仍可找到K-F环。B超复查示:肝弥慢性病变。停用任何药物,随访3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 肝豆核变性亦称Willson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一般可有家族史,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先天性铜代谢异常,铜沉积于肝脑组织而引起的病变,其主要病变是为双侧脑基底核变性和肝硬化。临床上可见精神障碍、锥体外系症状和肝硬化症状、并伴有血浆铜蛋白降低、铜代谢障碍及氨基酸尿等。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症状,无明显家族史,亦无精神障碍及锥体外系症状,容易误诊为甲型肝炎或重症肝炎。治疗本病,以往多采用青霉胺、泼尼松及护肝等治疗,但因为服药时间长,常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而患者难以坚持。本例患儿开始亦是服用青霉胺、泼尼松等药,因为不良反应明显、疗效欠佳而停药,改服中药。从本例患儿情况看,早期症状主要体现为湿热炽盛,瘀血内阻,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晚期湿热已解,瘀血仍在,而气血已亏,改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改用复方丹参片活血化瘀以巩固疗效。综观整个治疗,以活血化瘀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再根据患儿的情况辨证论治,加减用药。经过服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后,患儿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童康尔.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国乡村医生,1996,4: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