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失眠病证的认识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失眠病证的认识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清代有医家极力反对温补一派滥用辛温峻补药剂的主张,并予以强烈的批判。与此同时,由于西医学的大量传入,传统中医药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废止旧医的主张。为了澄清人们对中医学的某些歧视与偏见,寻求中医学继续发展之路,晚清至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与中医科学化的思潮。

由于明代温补学派的影响,清代前期,有不少医家仍十分崇尚温补学派的学术主张,如高鼓峰、张路玉、吕留良、高士宗、黄元御等,在临床上尚用温补阳气之药,以至形成了新的流弊。有鉴于此,清代有医家极力反对温补一派滥用辛温峻补药剂的主张,并予以强烈的批判。

在明代吴又可的“戾气”学说影响下,至清一代,温病学说日益成熟。乾隆年间以后,在江南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卓有创见的温病学家,逐渐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温病学派。清代的温病学派的学术主张有两种趋势:一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热学说,确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温病学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是宗明代吴又可的温疫学说,他们依据吴氏的“无邪不病,邪气为本,发热为标”,“因邪而发热,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148]的主张,在治疗上重视寻找针对病因治疗的有效药物,如吴又可用大黄祛邪治本,余师愚强调重用石膏,杨粟山重视升降散及黄连、大黄的使用。[149]这两种学术主张都极大地丰富了温病学派的理论体系,使温病学说日趋成熟,其理论影响除了外感热病之外,还广及临床各科,如清代著名医家高秉钧,被称为清代外科心得派的代表人物,他常从内科角度来论述和治疗外科疾病,并深受温病学家的影响,如对疔疮走黄等证采用温病方紫雪丹、至宝丹及犀角地黄汤等来治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史称“康乾盛世”,为文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环境。满清贵族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自康熙时期开始,逐步改善民族歧视政策,在文化上实行软硬兼施的策略,尊孔崇儒,荐举山林隐逸,开博学鸿儒,大力提倡整理古典文献,弘扬、吸收汉族传统封建文化;与此同时,清代统治者又禁毁违碍书籍,大兴文字狱,对文人继续保持着思想上的高压政策。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乾嘉学派的形成,清初,顾炎武等为反对明末以来空疏的学风,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实证调查,开启了乾嘉学派的先河。这种学术风气也深刻影响着中医学领域,其学术成就也成了医家治经的利器。为此,清代医家对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蔚成风气。

清代的临证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如关于胃阴学说的创见,肝病学说的发展,气血论治的进步,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及外治法的总结等,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西医学的大量传入,传统中医药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废止旧医的主张。为了澄清人们对中医学的某些歧视与偏见,寻求中医学继续发展之路,晚清至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与中医科学化的思潮。而一些进步的医家,则借鉴西医生理病理学对于疾病的认识致力于中医学的发展与研究,特别是他们勇于借鉴西方医学的某些做法,先后创立了中医学校,成立了学术团体,创办了中医药刊物,积极探索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之路,卓有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