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法的发展

治法的发展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千金要方·治诸风方》所载之排风汤,治证颇多,并可治“梦寐倒错”,从孙思邈所载治疗失眠方之用药来看,补气、祛风之品应用较多。明代以来,有不少医家对失眠证的治法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如明代医家徐春甫主张以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为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现代医家对于治法的总结更为丰富,并多验之临床观察其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认为卫气运行不循常道,阳不入阴,营卫失度,阴阳失调是失眠类疾病的总病机,因此在治疗上要重在疏通营卫,调和阴阳,并提出了具体的施治原则,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6]补虚泻实,以沟通其阴阳经交会的道路,使阴阳调和。其所创制的半夏汤,就是交通阴阳的代表方之一,并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然并未对失眠类病证的治法进行总结,但从其所载治方分析,书中所包含的治法已相当丰富,基本可以概括为:①清宣郁热法,代表方为栀子豉汤;②交通心肾法,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③养阴清热法,代表方为猪苓汤;④滋养心肺、凉血清热法,代表方为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黄汤;⑤养血清热、宁心安神法,代表方为酸枣仁汤;⑥潜阳安神法,代表方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⑦和解潜镇法,代表方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晋唐医家也鲜有对失眠证治法予以总结者,从处方用药的特点来分析,他们论治的脏腑以心胆为主,非常善于使用镇静安神之法,如《千金要方》所载的大远志丸、云母芎䓖散、大镇心散、石英煎、镇心丸等潜镇安神之方,孙思邈非常喜用龙骨、龙齿、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镇静安神药。除此之外,他还善用磁石、紫石英、白石英、云母等石性药物和铁精、银屑等质重之药,这些药物多具重镇安神之用。晋唐时期,风病也日益受到医家们的关注,在治疗上医家也多用补气祛风为治,这一治法特点也明显地反映于失眠证的治疗上。如《千金要方·治诸风方》所载之排风汤,治证颇多,并可治“梦寐倒错”,从孙思邈所载治疗失眠方之用药来看,补气、祛风之品应用较多。

宋金元时期对于失眠证的治疗,一方面因袭了晋唐心胆同治的观念,这在《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圣济总录》等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随着医家对肝脾肾等脏腑的逐渐重视,治疗理念也更为丰富,如许叔微主张魂魄并重,以肝肺为治疗的重点;金代李东垣则认为调理脾胃是治疗的根本所在,主张以调理脾胃为主;金代张子和临证之时,多以汗吐下三法为治,对于失眠病证亦然。如《儒门事亲》卷十一治法杂治之“火热二门”和“风门”中,分别论述了由于女子血滞、男子肾精不足所致的睡卧不安等证,主张先用吐、下,然后方可用补,其方法独具特色。元代朱丹溪对于包括失眠证在内的杂病治疗,则善于从脾肾二脏入手。

明代以来,有不少医家对失眠证的治法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如明代医家徐春甫主张以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为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同时提出要首先分清标本虚实,然后施治。认为对于体质素盛,痰火所致之实证,宜先用清痰抑火之法,次用安神清心之剂;对于体质素弱,或因过劳、病后所致诸虚之证,宜以养血、安神、补心为主要治法。并明确虚证失眠即有痰火,亦当以补养血气和心脾之虚为主要治法,而佐以清痰火之药;而实证失眠者,须以治痰火为主,而少佐养血补虚之药。因此,他在治疗上无论标本虚实,总不离养血安神。

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论列不眠治法,提出“以清心火为第一义”,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性,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遵奉,对于该证的辨证施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介宾针对虚实不同的病证,提出实则祛邪,虚则养血安神的治疗方法。

汪绮石关于虚损性疾病的论治经验极为丰富,提出虚劳初起,多由于心肾不交所致。认为心主血而藏神,肾主志而藏精。以先天生成之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以心肾之功能与相互关系,很好地阐释了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安神必益其气,益气必补其精”[32]的治疗法则,其所创养心固本丸,以石莲肉与肉桂配伍,能交通心肾于顷刻。这些关于虚劳病证的认识与发挥,不仅丰富了中医学虚损病证的理论,也拓展了虚证失眠的辨证治疗,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同时明代以来关于命门水火学说,阴阳一体、互根互化,精气互生等研究的深入,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失眠证营卫阴阳关系的认识,也充分拓展了虚损性失眠的治疗思路。

清代的治疗方法较明代又有所发展,如吴澄率先提出虚损之证多由积痰、留血之病,在治疗上最早应用了以补气之参、芪与活血之牛膝、桃仁、川芎等配伍的补气活血治法。王清任对于血瘀证的认识更为深刻,发挥也更加全面,他详细地阐明了气虚致瘀的病机,并创制了以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等为代表的多首化瘀之方,完善了气虚血瘀的理论与补气活血的治法。王氏对于不眠、夜睡梦多、夜不安等证应用活血化瘀之血府逐瘀汤治疗,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有不少医家以其方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证。

张聿青提出了降气、潜阳、通腑、化痰的治法,他认为失眠证病机总不离阴阳水火之交济,而阴阳水火不能交济,或由于上下相离,即阳火不降,阴水不升,除心肾之虚外又多与肝胆之气的升降有关;或由于上下交通之路被阻,多由腑气不通或湿痰中阻,其枢在胃。因此他非常重视气机之交通升降,及脾胃肝胆的枢机作用,对于降气、潜阳、通腑、化痰治法的总结,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现代医家对于治法的总结更为丰富,并多验之临床观察其治疗效果。诸如安神十法、治胃五法、治肝六法、疏肝理气活血法、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解郁安神法、辛散行气法、益气温阳法、升阳化湿法、调理阴阳法、阴阳分调法、双向调节法等,具体内容可参文献研究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