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肠肿块良性与恶性症状区别

结肠肿块良性与恶性症状区别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但这些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应禁食,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在重症病人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因UC和CD的发病机制几近相同,在此一并叙述。

1.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因素。

2.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IBD病人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提示IBD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感染因素:由于IBD其发病部位为结肠、直肠、回肠等肠道细菌接触最多的地方,推测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可能是IBD发病的潜在原因。细菌入侵结肠黏膜可能与天然免疫应答缺陷及黏膜对损伤的保护缺陷有关。

(4)免疫因素:肠道免疫系统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病常有免疫调节的异常。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隐匿发病,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部分病人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不当、感染、劳累、精神刺激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易反复发作的病人病情轻重不等。

1.症状

(1)腹泻:为UC主要症状,见于绝大多数病人。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2)腹痛:70%以上病人有腹痛,多为痉挛性腹痛,疼痛部位通常在左侧腹或下腹,亦可涉及全腹,直肠的病变常有里急后重。多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3)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

(4)全身表现: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多为重症病人或病情持续活动。

(5)肠外表现:关节痛最多见,可出现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皮下结节或结节性红斑(多出现在小腿和上臂的外侧)等,偶可发生坏疽性脓皮病,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可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但这些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2.体征 轻、中型病人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病人常有明显压痛和鼓声。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3.并发症 包括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肠狭窄、直肠结肠癌变。

【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 显示黏液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并注意排除寄生虫(如取新鲜粪便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包囊排除阿米巴感染;作粪便集卵和孵化以排除血吸虫病)。常规粪便培养及药敏,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如痢疾杆菌和沙门菌等感染的可能),需反复进行至少连续3次。必要时尚需选择特殊细菌培养以排除耶尔森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空肠曲菌等感染。

2.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在活动期可有增高;血红蛋白正常或轻至中度,甚至重度下降。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或病情持续病例血清白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平衡紊乱。还可检测血中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

3.X线钡剂灌肠检查

4.结肠镜检查 是本病确定诊断、鉴别诊断、随访及评价药物疗效最重要方法之一。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和(或)伴有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结合结肠镜检查典型改变及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表现可确诊本病。

2.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时必须除外克罗恩病(Crohn病)、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其他结肠病变(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憩室病、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及非特异性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假膜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贝赫切特综合征、淋病、衣原体性第四性病、单纯疱疹、梅毒及同性恋者所致结肠炎。

【治疗】 应采取综合疗法,目的为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维持缓解,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活动期病人应有充分休息,调整情绪,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可予心理治疗,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给予流质无渣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营养丰富少渣饮食。部分病人发病可能与某些食物不耐受有关,应注意询问有关病史并限制奶、乳制品、海产品等的摄入。病情严重者应禁食,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或暴发型病人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低蛋白血症者输注人血清蛋白,贫血者可输血

2.对症治疗 腹痛、腹泻者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药如地芬诺酯(苯乙哌啶)等,但宜慎重,注意剂量。在重症病人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口服十六角蒙脱石3.0g,2~3/d,可减轻腹泻症状。对重症继发感染者,应积极抗菌治疗,选择合用甲硝唑对厌氧菌感染有效。

3.药物治疗

(1)柳氮磺胺偶氮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适用于轻、中型病人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用药方法为活动期每次1g,2/d,逐步增加至每次1g,4/d,需用药3~4周后才见病情缓解,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2g/d,分次口服,维持1~2年。应注意该药不良反应

(2)5-氨基水杨酸(5-ASA):这类制剂有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和巴柳氮等。最适用于对SASP不能耐受者。用药方法如活动期美沙拉嗪每次1g,4/d,病情缓解减量,并以每次0.5g,3/d维持。5-ASA尚有肛栓剂或灌肠剂,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者,开始1g,2/d,2~3周后减至每晚或隔晚1g,甚至每隔2日使用1次。该类药不良反应较少,极少数有白细胞减少、皮疹、胰腺炎,变态反应偶有心包炎、心肌炎,也可有男子生育能力减低。

(3)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急性发作期轻、中型病人,特别适用于重型活动期病人及急性暴发型病人。用药方法:一般口服泼尼松40mg/d,一般数天见效,后每1~2周减5mg,直至20mg/d,后再每次减2.5 mg,直至10mg/d;重症病人先予较大剂量静脉滴注,如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mg/d,7~14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注意减药速度不要太快以防反跳,减量期间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逐渐接替激素治疗。病变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病人,可用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不能用氢化可的松醇溶制剂)100mg、泼尼松龙20mg或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0ml作保留灌肠,1/d,病情好转后改为2~3/d,疗程1~3个月。布地奈德为新型糖皮质激素,其有首次经肝即大部分被代谢的优点,主要在肠道局部起作用,故全身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也可每日使用布地奈德灌肠药2mg。应注意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4)免疫抑制药:有硫唑嘌呤或巯嘌呤、环孢素、甲氨蝶呤,可试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型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要注意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5)中医中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疗效较好的药物是复方锡类散灌肠剂(锡类散0.6g加0.2的小檗碱或庆大霉素8万U入100ml生理盐水中),一般1~2/d保留灌肠,约1周后可见症状好转,但大部分病人需长期治疗。

(6)肝素:有较高比例UC病人有易血栓症,肝素可治疗活动性UC,在接受SASP 1.0qid的基础上,连续静脉输注肝素2周,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60s,后皮下注射肝素12 500U/d,bid,可使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等均明显下降。由于应用肝素有出血危险,应住院观察应用。

(7)微生态制药:微生态制药能在肠道定植,对维持UC的缓解有益。长期应用氨基水杨酸制药、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亦应用微生态制药调节肠道菌群。

(8)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上活动期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氨基水杨酸制药和(或)中西药灌肠合剂,激素无效者可合用或改用免疫抑制药,缓解期维持治疗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不能作为维持用药。一般认为活动期治疗不应少于4周,维持治疗的疗程未统一,认为至少6个月以上。

4.手术治疗

【转院要求】 单纯溃疡性结肠炎无需转院,合并并发症时可考虑转院治疗。

【预防及病人教育】 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避免感染疾病发生,保持较长的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

本病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慢性持续活动或发作频繁,病变范围广泛者预后较差;急性暴发型、有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及年龄超过60岁者或20岁以下预后不良;病程漫长者癌变危险性增加,国外报道本病癌变率为3%~5%,我国报道为0.8%~1.1%。病程超过10年者,应注意随访。

(李清华 周长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