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改变

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改变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老年人血浆蛋白的减少及老年人多服用其他药物的竞争作用,使得某些与蛋白高亲和力的药物不易吸收。老年人这一结合能力下降,使用这些药物时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所以老年人比成年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性中毒,导致肾衰竭。不同老年人其药动学的改变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应特别强调老年人用药个体化,其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应根据病人的疗效、临床体征、药物不良反应而进行调整,使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

1.吸收 老年人口服药物吸收与成年人相似,但老年人由于胃黏膜萎缩、绒毛变短及胃壁细胞功能下降致胃酸分泌减少,因而使弱酸性药物排泄加快,导致血药浓度降低而影响其功效;在胃的酸性环境水解而生效的前体药物,在老年人缺乏胃酸时,其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特别是不易溶解的药物和固体剂型药物。而胃肠蠕动减弱,影响崩解速度和溶解速度,会使某些药物的达峰时间延长,血药峰浓度降低。胃排空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延缓了小肠吸收,同时又使药物在小肠内转运时间长,使某些主要在小肠吸收的维生素类吸收更完全。而老年人肠蠕动减弱,腹肌伸展力消失,肠壁血流量减少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老年人局部组织血循环较差,皮下或肌内注射药物吸收慢而不规则,生物利用度低。可见,依成人而定的用药剂量不能完全适用于老年人,对危重或紧急状态的老年病人,宜静脉给药,但对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如地高辛则不要静脉给药。

2.分布 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状况与成年人不同,受很多因素影响。首先是血流的变化,心输出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导致肝、肾血流减少。其次是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老年人由于细胞功能减退,体液总量减少,细胞内液减少,体内脂肪比例逐渐增加,而无脂肪组织的比例则由82%降低到64%。随着体内构成的改变,药物的分布亦随之改变。体内pH的变化也能影响药物的分布,老年人血液pH变化不大,但由于老年人应激能力差,对血液pH不能很好维持。因此对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减少,而对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多,药物易蓄积于中央室。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类等脂溶性药物,暂时蓄积于脂肪组织,在老年人组织内的分布较高,体内维持时间长,作用持久;而水溶性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苯妥英钠、哌替啶、地高辛等在脂肪组织中分布较少,在血中浓度高,呈零级动力学消除,即使用平均剂量也易产生蓄积中毒。

而且老年人血浆蛋白的减少及老年人多服用其他药物的竞争作用,使得某些与蛋白高亲和力的药物不易吸收。与药物结合的蛋白主要是清蛋白,老年人因肝脏合成清蛋白的能力降低,血中清蛋白含量减少,因此与药物的结合减少,而游离药物浓度升高,老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比成年人减少20%,对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D-860、磺胺类药物、保泰松、华法林、苯妥英钠等在老年人血浆中游离型药物增加,而分布容积也相应增加,药效增强。此外,老年人体液总量减少,药物分布容积也比成年人相应减少,因而肾清除率下降,血浆药物浓度随之升高。合并用药时,特别是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很高的药物时,可产生药物间的竞争现象,例如老年人血浆中未结合的水杨酸在一般情况下占30%,当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这个比例可以增加到50%。原因是其他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导致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既可以增强药效,又可能增加毒性。

红细胞也可与药物结合,老年病人这一结合能力也降低,即随着增龄与红细胞结合减少,如喷他佐辛、地西泮、哌替啶等,由于与红细胞结合减少而血药浓度增高,在老年病人血中的游离药物浓度升高,也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药物除了与清蛋白、红细胞结合外,还可与α1-酸性糖蛋白(AGP)结合。如含有盐基的利多卡因、普萘洛尔、奎尼丁等可与AGP结合。老年人这一结合能力下降,使用这些药物时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些药物有心脏毒性,故老年人使用时应调整剂量。

所以,老人用药一定要根据其自身特点,不能简单在用量上加、减来确定给药剂量。

3.代谢 老年人肝脏体积变小,肝细胞数目减少,肝脏血流量也比成年人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肝微粒体酶活性下降,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这些都可导致一些药物代谢和清除减慢,半衰期延长。老年人使用常规剂量的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洋地黄毒苷、普萘洛尔等,半衰期延长,可产生蓄积中毒,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口服吸收后,首先经过肝脏适当减活后进入血液,称为首关效应,老年人的肝脏血流量比成年人低,肠道的血流量也减少,所以首关效应减弱,使血药浓度升高。如果老年人使用有首关效应的药物如非洛地平、普萘洛尔时,应调整用量及给药间隔,否则可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各种心律失常等,致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为防止药物蓄积中毒,老年人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要减量,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氯氮、地西泮、氯丙嗪、抗结核药、抗癌药等,应注意临床变化的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和疗程。

4.排泄 肾脏是排泄药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的主要器官,多数药物以原型及代谢物的形式由肾脏排出体外。老年人随着肾实质重量的减少,表面积与容积也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血流量也降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功能下降,这些因素使得药物排泄明显少于成年人,使药物血药浓度增高或延缓药物机体消除,致使大多数经肾排泄的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延长,如地高辛、苯巴比妥、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要特别注意调整给药剂量,以免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那些本身具有肾毒性的药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的重量减轻、肾单位减少,在估计老年人肾功能时,不应以血浆肌酐作为指标,因为老年人和成年人的血浆肌酐差别不大,但肾小球滤过率则相差较大。对老年人应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作为估计肾功能的指标。所以老年人比成年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性中毒,导致肾衰竭。因此老年人用这类药物时要根据其肾清除率调节剂量和给药间隔。在应用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或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乙胺丁醇等药物时,还应注意临床监护,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特别是竞争同一排泄途径的药物。通常监护的方法并以测定肌酐清除率来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综上所述,老年人用药并非只需简单地按年龄、体表面积等因素依据成人量估算。他们的生理结构特点导致给药剂量、剂型、用药间隔等都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各种药物的不同年龄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不同老年人其药动学的改变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应特别强调老年人用药个体化,其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应根据病人的疗效、临床体征、药物不良反应而进行调整,使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