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替普酶()

阿替普酶()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rt-PA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静脉注射100mg后4h循环凝血因子I水平仅中等度降低至溶栓前水平的60%,通常在24h后恢复至80%以上。纤溶酶原和a2抗纤溶酶在用药4h后分别减少至20%和35%,24h增加至80%以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包括表浅出血,如穿刺或损伤的血管部位的出血,以及内脏出血,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腹膜后、中枢神经系统或实质性脏器出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必须由神经内科医师决定。

【适应证】 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药理作用】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现由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称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在无纤维蛋白存在时无活性,与纤维蛋白结合后该复合物与纤溶酶原有高度亲和性,从而在血栓表面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有活性的纤溶酶,而将血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其对循环中凝血因子I的影响较小,因此rt-PA为一选择性溶栓剂。由于rt-PA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静脉注射100mg后4h循环凝血因子I水平仅中等度降低至溶栓前水平的60%,通常在24h后恢复至80%以上。纤溶酶原和a2抗纤溶酶在用药4h后分别减少至20%和35%,24h增加至80%以上。

【药动学】 rt-PA在血循环中迅速清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血浆清除率550~880ml/min),其血浆半衰期t1/2为4~5min,用药后20min血浆中剩余药量少于总给药量的10%。

【用法用量】 缺血性脑卒中的用量必须在有经验的医师监督下谨慎选用,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即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h内应用为宜,超过6h可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剂量不超过0.9mg/kg,先将总量的10%于2~5min内静脉注射,然后将剩余的90%于60~90min内静脉滴注。阿司匹林、肝素须在溶栓24h之后才能使用。

【给药说明】 如其他溶栓药物一样,本品注射前应先建立好静脉输液及抽血的通路,开始用药后不再进行不必要的静脉穿刺,并避免肌内注射。

不良反应】 常见有以下几种。

(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包括表浅出血,如穿刺或损伤的血管部位的出血,以及内脏出血,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腹膜后、中枢神经系统或实质性脏器出血。

(2)AMI成功的溶栓治疗,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可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应采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

(3)少数病例可引起血栓栓塞或胆固醇结晶栓塞,而导致相关器官的损害。

(4)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和发热,但这些反应也可能与心肌梗死本身有关。

【禁忌证】

(1)本品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同尿激酶。

(2)当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必须排除下列禁忌证:①颅内出血的历史或证据,②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必须由神经内科医师决定。

【慎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

【注意事项】 老年人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在决定应用本品前应慎重权衡风险和受益比。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华法林、血小板聚集抑制药、肝素和其他影响凝血的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但在溶栓治疗中本品需与阿司匹林和肝素联合应用(缺血性脑卒中除外),由于本品半衰期短、循环中凝血因子I降低较少,与肝素联合应用可降低再梗死发生率,但也轻度增加出血发生率,因此,必须严密监测APTT,调整肝素剂量。

【药物配伍】 不得与其他药物配伍。

4.脑血液循环改善药 常用的药物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尼麦角林,双氢麦角碱,丁咯地尔,银杏叶,桂哌齐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