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医家汪文绮撰于1754年,汪文绮承袭家学,《杂症会心录》为其数十年临床经验之总结,辨证准确,立论精详,治法宗张介宾之学,重视扶阳养心。汪文绮对于眩晕证的认识,仍以虚为本,重视肝肾之虚,认为“大抵虚运者。十之六七。兼痰火者。十之二三。即伤寒眩晕。虽有表散之法。亦多因汗吐下后。虚其上焦元气所致”。对于头痛证,汪文绮也力主以虚为主,尤重肝肾,特别是肾阴、肾阳的作用。

清代医家汪文绮撰于1754年,汪文绮承袭家学,《杂症会心录》为其数十年临床经验之总结,辨证准确,立论精详,治法宗张介宾之学,重视扶阳养心。

汪文绮对于眩晕证的认识,仍以虚为本,重视肝肾之虚,认为“大抵虚运者。十之六七。兼痰火者。十之二三。即伤寒眩晕。虽有表散之法。亦多因汗吐下后。虚其上焦元气所致”。因此在治疗上他主张骤补治眩,以大剂参芪术附为治,称“今人气禀薄弱。酒色不谨,肝肾亏而内伤剧。致眩晕大作。望其容,则精神昏倦也。闻其声,则语言低微也。察其症,则自汗喘促也。切其脉,则悬悬如丝也。当此之时,须执一定之见。毋惑多歧之臆说。惟投参芪术附重剂。多进庶可转危为安”。虽说其法可补前人之未备,标新立异,但临床上当审慎用之,即对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标证较急的情况下也不宜骤进大补重剂。

另外,汪文绮对于痰眩的认识也颇具心得,大凡痰证,多责之于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一说,但汪文绮认为痰证之生,有因肾、因肝、因脾之不同,“如水沸水泛,则痰起于肾;风火生涎,则痰起于肝;湿饮不行,则痰起于脾。”痰证又有虚痰、实痰之别,虚痰主要在于脾肾,为痰之本,治用六味、八味、归脾之类;实痰主要在于肠胃,为痰之标,治当用二陈汤加芩连滚痰丸之类,以逐肠胃之热。

对于头痛证,汪文绮也力主以虚为主,尤重肝肾,特别是肾阴、肾阳的作用。指出:“盖脑为神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致肾气不充。而髓海空虚,肾阴不足,而阴火冲逆,肾阳不壮而寒气通脑。医者不达其故,复投羌防辛芷之属温之散之,夫既亏在阴矣,我又从而温之,不益亏其真阴乎?既亏在阳矣,我又从而散之,不愈亏其真阳乎?……奈何庸碌之辈不明肝肾为髓海之原,精气为神藏之根,一见头痛概以伤寒目之。”主张阴亏用六味归芍汤加人参、童便之类,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阳虚则用八味养血汤加人参、鹿茸等药,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