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著经典精讲

名著经典精讲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昔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所致。指出了肿瘤的病因病机是气血停滞,形成余赘,郁结壅塞所致,并描述了肿瘤的临床过程及治疗原则。至于内脏的一些癌症,则多属癥瘕、积聚、噎膈、反胃、崩漏,带下等范围内。综上,我国古代医家对“癌证”已有相当的认识,对肉眼可见的体表癌证,有乳岩、肾岩、茧唇、舌菌、失荣、瘿瘤等的区分。

中医的“癌”是指体内发现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宛如岩石而言。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字的记载。《灵枢·刺节真邪篇》里,也有“筋溜”、“肠溜”、“昔瘤”等记载。认为“昔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所致。

宋代《圣济总录·瘿瘤门》有“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初为小核,浸以长大。若杯盂然,不痒不痛,亦不结强,方剂所治,与治瘿法同,但瘿有可针割,而瘤慎不可破尔。”指出了肿瘤的病因病机是气血停滞,形成余赘,郁结壅塞所致,并描述了肿瘤的临床过程及治疗原则。这里论述的瘤非常广泛,包括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内。

宋代《卫济宝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喦”字,说:“喦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亦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亦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车螯散取之,然后服排脓、败毒托里、内补等散,破后用麝香膏贴之。”虽然用了喦疾的名称,但所描述的症状与恶性肿瘤并不完全符合,只是属于痈疽五发的一种。

杨仁斋《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发癌方论》对癌的特征叙述较为深刻,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

陈自明《妇人良方·乳痈乳岩方论第十四》明确提到了乳岩。《疡科心得集》所描述的阴茎发生结节,坚硬痒痛,名为肾岩,至形成溃疡呈菜花样,名肾岩翻花,则大致类似现在的阴茎癌。

至于内脏的一些癌症,则多属癥瘕、积聚、噎膈、反胃、崩漏,带下等范围内。所谓癥,是描写腹内肿块固定不移者,瘕,是指腹内肿块攻冲疼痛而聚散无形者。积聚在古人亦看作是气之留注而生。根据五脏不同,积亦有所区别,如心之积为伏梁,脾之积为痞气,肺之积为息贲,肝之积为肥气,肾之积为奔豚。其中伏梁指心下至脐有肿物,犹梁之横架于胸膈,甚则可以呕血;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可以出现黄疸,饮食不为肌肤;息贲于右胁下复大如杯。

综上,我国古代医家对“癌证”已有相当的认识,对肉眼可见的体表癌证,有乳岩、肾岩、茧唇、舌菌、失荣、瘿瘤等的区分。对内脏所患的癌证,则散见于癥瘕、积聚、噎膈、反胃、崩漏、带下等病证之中,并对这些病证都作了较为细致的临床观察,积累了很多治疗方药。

但古代医家所说癌证(包括肺癌)概念和内涵和我们现在所称癌肿不完全一致。

古代名著中没有“肺癌”这一名称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