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正公论哮喘和慢支逆转法则

王正公论哮喘和慢支逆转法则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之皆为逆,逆则病不愈。遗憾的是今人治咳,习用抑止,病虽不瘥,不以为害,无怪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证日多。已成哮喘系由感冒诱发者,亦可用此方加减,如能及时宣透,哮喘症状每得以缓解。此外,慢性呼吸系疾病容易继发感染,须引起重视。无论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在缓解期都要及时扶正培本,增强体力,以减少其发作。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正公主张:

(一)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基本准则。中医治疗也谈止痰、化痰、平喘,但采用的方法不是就事论事地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喘平喘,而是追本求源、审因论治。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直接抑止咳嗽的效果不好,相反会导致咳嗽迁延不愈,成为喘咳、喘肿之渐。

关于治痰问题。中医谓化痰是从滋生痰涎的因素,辨别痰的性质,采取因势利导,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液的来源,例如由伤风感冒引起的痰多,给予疏表剂;由脾胃湿盛而痰聚者,给予健脾化湿剂。畅流就是已经分泌的痰涎,加强气管黏膜的祛痰功能,使分泌减少,咯吐爽利,气急胸闷就会缓解。同时继发感染也会因之而减少。

关于治喘问题。喘有虚实之分,实以祛邪为主,从痰论治,透其邪祛其痰,则喘从心肾气血之亏论治。但亦可以见到感邪挟痰之证,乃本虚标实,宜标本兼顾,从先后论治,都属于治病求本之道。

(二)顺其生机,因势利导

医者要从整体入手,寻求并掌握脏腑、经络、气血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的因素,或祛邪,或扶正,顺其生机,以复常度。从呼吸道而言,以清肃为顺,壅阻为逆。肺经受病而咳嗽痰壅,治宜宣肺祛痰,这是顺应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反之皆为逆,逆则病不愈。遗憾的是今人治咳,习用抑止,病虽不瘥,不以为害,无怪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证日多。不过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咳喘急性发作时,适当止咳平喘以救急,亦未尝不可;如长期依赖扩张气管以平喘,麻痹神经止咳,欲取得病情的逆转,往往事与愿违。

因势利导是祖国医学最根本治则之一。中医治病最早有八法:汗、吐、下三法是直接因势利导,祛病达邪的方法,邪祛则正安;和、温、清、消、补五法,则间接地调其偏胜以奏祛病达邪之效。实践证明,疏导的方法比抑止的方法要好,以呼吸系疾病来说,透了邪则咳自止,豁了痰则喘自平。

(三)上工治未病

《素问》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降低慢性呼吸系疾病的发病率,只有在其未形成喘咳、喘肿之前,特别在急性期邪气初感,正气未伤的时候,及早地透邪于外,方能事半功倍。

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冒时,如见咳嗽痰多,鼻塞流涕,常用《医学心悟》方止嗽散加白僵蚕、蝉蜕,取名为二虫止咳散。方中荆芥解表祛风,百部、紫菀理肺治咳,白前、陈皮利气化痰,甘草、桔梗开上宣肺,加白僵蚕、蝉蜕以泄风解痉,化痰散结,以共奏清轻宣透之功。咳而喘者加麻黄、杏仁;伴发热者加前胡、牛蒡子;有食滞者加法半夏、茯苓。已成哮喘系由感冒诱发者,亦可用此方加减,如能及时宣透,哮喘症状每得以缓解。

此外,慢性呼吸系疾病容易继发感染,须引起重视。其症状为吐脓状痰,伴发热气急咳嗽,属于风温范畴,治宜辛凉解表,清肺祛痰。轻证用银翘散加前胡、桑叶、桑白皮、黄芩、蒲公英、鱼腥草、莱菔子等;重证用麻杏石甘汤加牛蒡子、前胡、金银花、连翘、芦根、白僵蚕以控制感染,待症状缓解后,再用清肺祛痰之法。

无论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在缓解期都要及时扶正培本,增强体力,以减少其发作。在缓解期,宜选用丸剂为治,药效稳定,又便于服用。冬令则用膏剂,以巩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