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文东主张以表

黄文东主张以表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感风寒或风热,能使肺气失宣,诱发哮喘,或使哮喘发作加重。故在哮喘发作时,应以治标为主,用表法或攻法。偏于风热者,以小青龙汤加石膏、黄芩,干姜改用生姜。

黄文东教授(1902—1981)年轻时在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攻读中医学,师从名医丁甘仁。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组组长、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中医学会理事长,市第三至第五届政协委员。擅长中医内科,潜心研究《内经》、《难经》、仲景学说,对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著述钻研尤深,重视调理脾胃和擅用活血化瘀法。为知名中医学术思想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

黄文东教授认为:哮喘自幼发者,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衰有关;寒哮宿痰,多为突受寒冷或暴雨侵袭,寒邪从肺俞而入,阳气被遏,寒饮内停,肺气失于宣通,痰不得出,气不得降,以致发咳喘。热哮多为偏嗜酸咸之味,或恣食肥甘之物,积痰生热,遇风寒犯肺,气郁痰壅,而发为外寒内热之热哮。

哮喘之治疗必须抓住虚实两纲。大凡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时多实,不发时多虚;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外感诱发者多实,内伤诱发者多虚;原则上治实以祛邪为主,如疏散风寒,清热豁痰,消食下气诸法。治虚者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补肾纳气等法。

哮喘患者往往本虚而标实,本虚是指脾肾两虚,标实为内蕴痰饮或痰热。外感风寒或风热,能使肺气失宣,诱发哮喘,或使哮喘发作加重。故在哮喘发作时,应以治标为主,用表法或攻法。在发作间歇时,则以治本为主,用培补脾肾法,即“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表法:表散风邪,因哮喘患者多为体虚,表卫不固,故很易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而发病,此时当以祛邪为主,属风寒者用小青龙汤治疗,本方既能表散风寒,又能化饮平喘。方中干姜散寒化痰之力较强,干姜、五味子一散一敛,配伍甚妙。偏于风热者,以小青龙汤加石膏、黄芩,干姜改用生姜。若伴咽痛者加射干,或用射干麻黄汤去大枣效也较著。

攻法:温化痰饮或清化痰热,哮喘患者多有痰饮宿疾或外受风寒而痰饮内生,亦有痰热内结,复受外邪,以致气郁痰壅而发。因此在治疗时,除用表散之药外,尚需攻其有形之痰。如属痰饮者,则根据《金匮要略》“痰饮之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以小青龙汤为方,或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入紫苏子、杏仁、陈皮、法半夏、紫菀、当归之类,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吞服。如属痰热内结者,则以定喘汤清热化痰为主。当痰浊壅肺,咳喘较剧时,它方疗效不显时,用导痰汤合三子养亲汤,可收到一定效果。

补法:温补脾肾,以培其本,哮喘既有偏阳虚者,也有偏阴虚者,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处理。偏阳虚者,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偏阴虚者用生脉散,七味都气丸等。此外如紫菀、款冬花、远志、金沸草、鹅管石、蛤壳等顺气化痰降逆之品,在治虚方中亦可选用。

哮喘平定之后注意治本,以防复发,这往往比治标定喘更为重要。在补肾的同时,还要处处照顾脾胃,健脾和胃与补肾有同样重要意义,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则正气旺盛,邪不可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