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滞血瘀导致中风吃什么药

气滞血瘀导致中风吃什么药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从临床来看,常与以下情况有关。因肝阳暴亢,血气上涌骤然而中风者,病情多重。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综观本病,病位在脑髓血脉,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中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脾肾等脏腑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劳倦内伤,或嗜酒饱食,或房事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上冲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而发病。本病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从临床来看,常与以下情况有关。

1.积损正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复因将息失宜,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篇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 “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易使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迫血上涌,或夹痰夹瘀,上壅清窍。因肝阳暴亢,血气上涌骤然而中风者,病情多重。

3.饮食不节,脾失健运 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痰热互结,阻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4.情志所伤,五志过极 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阻脑脉;五志过极,暴怒伤肝,或心火暴盛,导致肝阳暴亢,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痹阻经络,而致㖞僻不遂,此即古人所谓“真中”。如《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说:“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绪激动、腹压增高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初起时,如仅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而神志清醒者,乃清窍未被蒙塞,病情尚轻;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见神志模糊不清则病情危笃,甚或合并呕血、便血、厥脱者,均为难治。

综观本病,病位在脑髓血脉,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急性期每以标实为主,痰浊、邪热、瘀血、肝风等标实症状较为突出;恢复期则多虚实夹杂,气虚、阳虚、阴虚等虚象显现,后遗症期虽仍可见瘀血、内风、痰浊等表现,但多以气阴不足,阳气虚衰为主。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其病机概而论之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