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受损或心脏负荷加重时,体内出现一系列的代偿活动,通过这些代偿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维持于相对正常状态。若病因继续作用,则经过相当时间,在一定条件下代偿状态可以向失代偿状态转化而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活动包括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和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一)心脏的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与心肌收缩力增强 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使心率增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一定程度的心率加快,可提高心输出量而具有代偿意义,但过快的心率反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同时增加心肌耗氧量。心肌收缩力增强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儿茶酚胺与心肌细胞膜相应受体结合,触发细胞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加速,及肌质网释放Ca2+增加,使胞质中Ca2+浓度迅速升高,心肌收缩力加强。但如心肌病变严重则无此代偿作用。
2.心脏扩张 正常心脏具有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在回心血量增加时,由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压力增加,前负荷增大,心肌初长度增加,此时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心泵功能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肌初长度增大,如肌节初长度不超过2.2μm,则心肌收缩力有所加强使搏出量增加,称为紧张源性扩张。这是对急性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重要代偿。若心脏过度扩张,使肌节长度>2.2μm,粗、细丝有效重叠减少,则心肌收缩力下降,称为肌源性扩张,无代偿意义。
3.心肌肥大 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长期后负荷增加,引起向心性肥大,心肌纤维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厚度增加,心腔无明显扩大。如果长期前负荷增加,引起离心性肥大,心肌纤维串连性增生,肌纤维变长,心腔明显扩大。两种类型的心肌肥大,都能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有助于维持心输出量;都能降低室壁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因此,心肌肥大有积极的代偿作用。但心肌肥大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心肌过度肥大时,可由于心肌重塑后造成不同程度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等,使心肌收缩性下降。
(二)心脏外的代偿反应
1.血容量增加 心力衰竭时,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加,使血容量增加。血容量增加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代偿方式,可增加心室充盈、提高心输出量和维持血压,有积极的代偿意义。但血容量增加过多,加重了心脏前、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会失去代偿意义。
2.血液重分配 心力衰竭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可出现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血供。但肾、胃肠等器官的长期供血不足可导致脏器的功能紊乱。同时外周血管长期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大。
3.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心力衰竭时,组织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增多,线粒体的呼吸酶活性增强,使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4.红细胞增多 心力衰竭时,肾脏缺血、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可使血液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增多,提高血液携氧的能力,有助于改善周围组织的氧供,有积极的代偿意义,但红细胞过多,可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大,外周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
从上可知,无论是心脏本身代偿还是心外代偿,往往是利弊共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