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作者在建立SD大鼠慢性末端回肠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甲硝唑+乳酸菌素+马来酸曲美布丁对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治疗与预防的作用。未治愈均因慢性结肠疾病未愈,进一步说明CTI与慢性结肠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国内外未见有关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治疗和预防研究的报道。本书作者在建立SD大鼠慢性末端回肠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甲硝唑+乳酸菌素+马来酸曲美布丁对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治疗与预防的作用。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治疗组、手术缝线组、正常对照组,造模组和治疗组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此外,治疗组给予甲硝唑+乳酸菌素+马来酸曲美布丁喂养,手术缝线组仅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①一般状况:术后四组SD大鼠营养状况均良好,饮食佳,大便次数、性状、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证明,造模成功后,SD大鼠的症状轻微,不会出现明显的吸收不良、营养障碍。②各组大鼠细菌学变化:造模后回肠末端细菌数明显增多(P<0.01),但治疗组末端回肠的细菌数较造模组有所减少(P<0.01)。手术缝线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变化不明显(P>0.05)。各组内各种菌种之间的差异不大(P>0.05)。③各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造模后回肠末端上皮淋巴细胞计数及黏膜损伤指数计分明显增多(P<0.01),但治疗组末端回肠上皮淋巴细胞计数及黏膜损伤指数计分较造模组有所减少(P<0.01)。手术缝线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变化不明显(P>0.05)。造模组及治疗组回肠末端细菌数明显增多、损伤指数增加、上皮间淋巴细胞增多;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末端回肠的细菌数、损伤指数、上皮间淋巴细胞细菌数所减少。我们的结论是,采用SD大鼠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可以构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动物模型;用甲硝唑+乳酸菌素+马来酸曲美布丁有治疗与预防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作用。

本研究在临床上提出了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即抗厌氧菌+生物活菌制剂+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上采用胃肠动力药物(调节回盲部功能,抑制反流)、生物活菌制剂(增加肠道有益菌种)、抗厌氧菌药物(抑制厌氧菌生长)。治疗CTI 368例,近期治愈率62.0%,有效率为95.2%,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少,疗程一般2~3周。未治愈均因慢性结肠疾病未愈,进一步说明CTI与慢性结肠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但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一部分病例,炎症难以消退,溃疡久治不愈。

同时,提出了临床上预防本病的方法:加强教育、增强卫生观念,减少胃肠道感染,尽可能少使用抗生素,一旦发现慢性结肠疾病应尽快治疗。因为CTI多并存慢性结肠疾病,且几乎均有回盲部功能紊乱,形成肠道微生态改变,致病菌增多,益生菌减少,继而产生免疫反应局部黏膜损害。在治疗上采用胃肠动力药物调节回盲部功能、抑制反流,生物活菌制剂增加肠道有益菌种,抗厌氧菌药物抑制厌氧菌生长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如果采用抗厌氧菌+生物活菌制剂+胃肠动力药物三联疗法,能显著地提高疗效并有预防CTI之作用。但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一部分病例,炎症难以消退,溃疡久治不愈,加用柳氮磺吡啶或巴柳氮钠治疗,多能使炎症消退,溃疡消失,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有关柳氮磺吡啶或巴柳氮钠治疗顽固或难治性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治疗研究仍在进行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