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分析,能准确的了解黏膜、黏膜下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如:S-100蛋白、NSE及5-羟色胺、嗜铬素A阳性细胞的多寡,IgG,IgM阳性细胞的数目情况,CD45和CD20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情况,对于了解本病的免疫反应及其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免疫反应在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

1.黏膜活检技术 利用结肠内镜作为基础,进行黏膜活检,做病理组织学研究,了解黏膜层甚至黏膜下层的病理变化,对进一步了解上皮损害、炎性细胞浸润等有着决定性意义,应用它可鉴别肠结核、克罗恩病、肠结核及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炎等。在回肠末端进行黏膜活检,多部位小块取标本,2~4点,但活检深度不宜太深以免穿孔。在病理学研究时,着重了解黏膜层甚至黏膜下层的病理变化,观察上皮损害包括糜烂、出血、充血、水肿、浅表溃疡、淋巴滤泡呈息肉样增生或黏膜萎缩等,炎性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有无肉芽肿及干酪性肉芽肿,有无直肠、结肠的血管炎及血栓形成,有无异型淋巴细胞,它们是鉴别克罗恩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炎、肠淋巴瘤的重要依据,它与内镜相结合能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是了解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对进一步了解免疫反应在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2.电镜学观察 结肠内镜插入回肠末端后,在病变部位取材,进行电镜观察(扫描+透视),着重了解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炎性细胞的数量以及超微结构变化,对进一步研究末端回肠炎的病理学变化至关重要。研究显示,本病多有绒毛大小不等、结构不清或溃疡形成,或绒毛之间粘连;杯状细胞内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发达;吸收细胞相对减少,可有变性、坏死,胞内细胞器部分变性或数目减少;炎性细胞增多,尤其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且多集聚于毛细血管周围;微绒毛变粗,变短或大小不等或隔合倒伏。应用它可进一步确定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炎性细胞等的变化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对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大有裨益。

3.免疫组织化学 结肠内镜检查时在回肠末端取黏膜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的分析,着重了解肠内神经丛(S-100蛋白、NSE及嗜铬素A)、内分泌(5-羟色胺)、免疫网络系统(IgG,IgM,IgA,CD45,CD20)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分析,能准确的了解黏膜、黏膜下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如:S-100蛋白、NSE及5-羟色胺、嗜铬素A阳性细胞的多寡,IgG,IgM阳性细胞的数目情况,CD45和CD20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情况,对于了解本病的免疫反应及其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免疫反应在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