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末端回肠炎定义的商榷

对末端回肠炎定义的商榷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行的末端回肠炎的定义是指末端回肠黏膜的浅表、非特异性炎症,并必须排除肠结核、克罗恩病、肠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道。作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采用统一的命名和分度,将末端回肠炎分为急性、慢性末端回肠炎,并将CTI同时按三型三度法分型分度,以便进行研究资料的比较和学术交流。

现行的末端回肠炎的定义是指末端回肠黏膜的浅表、非特异性炎症,并必须排除肠结核、克罗恩病、肠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道。可见该定义的主体是明确的,即由以下几方面组成:①病变的部位局限于末端回肠,距回盲瓣30~50cm的范围以内;②病变的深度较浅表,不累及肌层及浆膜层;③致病的原因不明确,且排除肠结核、克罗恩病、肠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道;④良好的预后,不会转化为其他疾病。以上概念虽明确但不够严密,有几处值得讨论修改。

1.病变部位 概念比较模糊,病变部位仅局限于末端回肠,距回盲瓣30~50cm的范围内,实际上病变主要在10~20cm的范围内,很少累及30cm以上的回肠黏膜。

2.致病因素及致病时间 无论是急性或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细菌学分析都未能培养出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均有微生态及免疫异常。急性和慢性末端回肠炎的致病时间不十分明确,前者一般为3~5d;后者的时间较长,但具体时间不明确。

3.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 内镜诊断的回肠炎被组织学证实的占76.3%,其中中、重度回肠炎与组织学检查的一致率为100%,轻度回肠炎与组织学的一致率仅55%,组织学诊断与内镜检查总的符合率为93.5%。为何内镜与病理学检查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轻、中度的炎症两者符合率更低,有待进一步探讨。

4.临床转归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随访结果表明,慢性末端回肠炎(chronic terminal ileitis,CTI)的发病年龄以20~30岁多见,男女之比为4∶1,不吸烟者更多见,多有胃肠道感染并使用抗生素的病史,血常规和免疫学检查无异常,多并存慢性结肠疾病。临床预后较好,不会转化为肠淋巴瘤、肠结核、肠克罗恩病,部分久治不愈者多因慢性结肠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所致,进一步说明CTI可能与滥用抗生素、慢性结肠疾病密切相关。

不难看出,人们对末端回肠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基于内镜下所见及病理学研究得出的,并且与肠结核、克罗恩病、肠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炎进行严格的对比,从中找出本病的内在规律性,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不少困惑需要探索。为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通力合作尤为重要。作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采用统一的命名和分度,将末端回肠炎分为急性、慢性末端回肠炎,并将CTI同时按三型三度法分型分度,以便进行研究资料的比较和学术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