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活性分子与血管重构

生物活性分子与血管重构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9年Baumbach等在研究高血压时发现,在高血压病的慢性病程中脑动脉血管内径和外径均减小,血管壁厚度与腔径的比值增加,而血管壁的横截面积却不变,从而首次提出了“血管重构”的概念。广义的血管重构是指在多种生理或病理生理的因素作用下,血管大小及结构所发生的改变。本章节将就主要心血管疾病与血管重构的关系、影响血管重构发生的各种机制以及血管重构与生物活性分子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1989年Baumbach等在研究高血压时发现,在高血压病的慢性病程中脑动脉血管内径和外径均减小,血管壁厚度与腔径的比值增加,而血管壁的横截面积却不变,从而首次提出了“血管重构”(vascular remodeling,VR)的概念。近10年来随着病理形态学、微结构形态计量学和离体血管灌流等技术的广泛应用,VR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VR的概念也得到很大的拓宽。

广义的血管重构是指在多种生理或病理生理的因素作用下,血管大小及结构所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多种形式,比如:血管横截面积可以增大、缩小或不变,血管腔径可以缩小也可以扩大,另外毛细血管面积的变化也属于VR的研究范畴。一般我们将血管重构分为代偿性重构(正性重构、扩张性重构、向外重构)和失代偿性重构(负性重构、收缩性重构、向内重构)。根据重构是否引起了血管壁成分的变化还可分为:①伴有血管壁成分增加称为肥厚性重构;②血管壁成分无改变时称为营养良性重构;③血管壁成分减少时称为萎缩性重构。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来讲,血管重构是血管对刺激的复杂的动态反应过程,包括信号的感受、转导和调节因子的合成、释放,最后通过细胞的增殖、迁移、调亡以及基质成分合成、降解及重新排列等过程产生结构变化。就临床意义而言,它既是一种代偿性的变化,也可能成严重的后果。血管重构可以发生在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等多种情况,了解其发生机制并及时干预不良重构有重要的治疗和预防意义。本章节将就主要心血管疾病与血管重构的关系、影响血管重构发生的各种机制以及血管重构与生物活性分子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