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药物使用有学问

糖尿病药物使用有学问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用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谨防低血糖,服用10~15日后,根据患者血糖的情况调整剂量。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好,副作用小。胰岛素治疗可长可短,根据病情,可随时选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对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据报道,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采用4周的胰岛素治疗,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然后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可在2~3年内不用服降糖药。

治疗糖尿病,教育心理疗法是统帅,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药物疗法是关键,自我病情监测是保证,饮食—运动—药物互动治疗则是最佳选择。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重头戏,但药物治疗一定要掌握要点。

第一,了解药物剂量。

为了减少副作用、避免药物中毒,多数药物都会标明每日最大服用量。实际上,不少患者服药超过了每日最大服用剂量,如格列本腺优降糖每日服用8片,格列齐特每日服用6~8片等。临床证明,超限度服用只会增加副作用,并不增加疗效。服用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谨防低血糖,服用10~15日后,根据患者血糖的情况调整剂量。药物的减量或加量应遵照医生的医嘱,不要自己随意决定。

第二,掌握服药时间。

某糖尿病患者,一直口服降糖药,药是大医院专家开的,服药剂量也无错误,但血糖始终控制不好,有时还出现低血糖,这是为什么呢?经笔者详细询问,得知患者服降糖药均在餐后1小时左右,这时血糖已很高,再降血糖效果就比较差,还有可能出现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进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药尽其用,使血糖不至升高。如餐后服药,由于药物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药物吸收后再去降已升高的血糖。相比较,前者降糖效果要明显好于后者。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能更好地理解了。我们把降糖药视为“突击队”,血糖为“敌人”。突击队预先埋伏好,当敌人来时,进行包围,敌人被全部歼灭;如果先放走了敌人,突击队在后面追杀,消灭敌人的效果肯定不如包围方式好。当然也有些药应在餐后即时服用,是因该药胃肠反应较大,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物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是因该药物吸收快,用餐结束后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如那格列奈(唐力)等。

第三,要明确对症用药。

众所周知,血糖高应服用降糖药,但是否对症这一重要问题往往被忽视,从而造成治疗过错。例如优降糖,属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如果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服用优降糖则是错误的。服用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本来体内胰岛素就多,如继续分泌的话,将会使胰岛素更多,而且会加重胰腺负荷,长此以往可导致胰腺功能衰竭。如果胰岛细胞已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此时再选用磺脲类药是毫无作用的。因此,建议在决定选用磺脲类药时,应监测空腹胰岛素水平。在确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时应选用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文迪雅)等。

第四,患者不要忘记因人用药。

根据患者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用药。比如,有的患者较胖,首选的口服降糖药是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药,因它们不增加体重,而服用磺脲类药物可使体重增加。又如,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选用格列喹酮(糖适平),因其代谢产物只有5%经肾排出,对肾功能的负荷较小。

第五,认识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

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好,副作用小。有些患者误以为用胰岛素治疗会上瘾,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用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胰岛素治疗可长可短,根据病情,可随时选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对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据报道,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采用4周的胰岛素治疗,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然后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可在2~3年内不用服降糖药。

最后,要患者必须清楚联合用药的好处。

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副作用也减小。有的单药间有互补性,能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如磺脲类+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的一般原则是:两种降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联合选用,不提倡三类降糖药联合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