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由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常在生后7d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静脉注射时不要搬动患儿头部,以免引起喉痉挛。一旦发生,立即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阿托品。

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由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常在生后7d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消毒不严接生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多4~8d(2~14d)。此期越短则出现症状至首次抽搐的时间越短,预后越差。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痉挛期表现牙关紧闭,呈现“苦笑”面容,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神志清醒,遇轻微刺激诱发痉挛发作。

3.体格检查 神志清醒,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手握拳,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与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发绀、窒息。

4.并发症 可并发肺炎、败血症。若痉挛期长,则可合并营养不良、低蛋白水肿。

5.辅助检查 脐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但阴性也不能排除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根据有消毒不严接生史,生后4~8d发病及典型临床症状即可诊断。但早期症状不典型时易与惊厥性疾病混淆。

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多有败血症史,可表现为面肌、眼肌或四肢抽动,但常伴有神志异常,如神萎、嗜睡、甚至昏迷。必要时可用压舌板检查患儿咽部,如用力下压,压舌板咬得越紧也为破伤风的特点。

2.代谢因素 如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等均可引起惊厥,但无消毒不严接生史,发病时间不定,血生化检测可以鉴别。

【治疗】

1.护理与营养 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必要的操作应集中同时进行。保持呼吸道通畅、皮肤清洁。痉挛期应暂禁食,从静脉供给营养,痉挛减轻后再行胃管喂养。脐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涂抹碘酒、乙醇

2.控制痉挛

(1)地西泮:首选,因其松弛肌肉及抗惊厥作用均强而迅速,副作用少,安全范围大。每次0.3~0.75mg/kg,静脉缓注。5min内即可达有效浓度,但半衰期短,不适合作维持治疗,故可静脉滴注。轻症用2.5~5mg/(kg·d),重症用7.5~10mg/(kg·d),痉挛好转后再由胃管给药,每次0.5~1mg/kg,必要时还可加大剂量,口服地西泮半衰期长。

(2)苯巴比妥:首剂10~20mg/kg,缓慢静脉注射,维持量为3~5mg/(kg·d),分1~2次静脉注射。因苯巴比妥半衰期较长,易出现蓄积中毒,控制本病不如地西泮。必要时可与地西泮交替使用。

(3)水合氯醛:止痉快,较安全,作用时间短,可作为发作时临时止痉。常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灌肠或由胃管注入。

(4)硫喷妥钠:以上药物用后仍痉挛不止时可选用。每次10~20mg/kg(配成2.5%注射液)缓慢注射,止痉即停。静脉注射时不要搬动患儿头部,以免引起喉痉挛。一旦发生,立即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阿托品

3.抗毒素 能中和游离破伤风毒素。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1万~2万U肌内注射,现精制(TAT)可静脉注射。3 000U脐周注射,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500U肌内注射,TIG血浓度高,半衰期长达30d,且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价格较昂贵。

4.抗生素

(1)青霉素:能杀灭破伤风杆菌,可用20万U/kg,分次静脉滴注。

(2)甲硝唑:15~30mg/(kg·d),静脉滴注,疗程10d。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控制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止痉药物首选安定,剂量必须个体化,根据疗效反应,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避免蓄积中毒。

2.经及时处理能渡过痉挛期者,其发作逐渐减少、减轻,数周后痊愈。否则越发越频,缺氧窒息或继发感染死亡

3.接生消毒不严的新生儿,争取在24h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 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碘酒,同时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3 000U或人体免疫球蛋白75~250U。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