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肩背部损伤

颈肩背部损伤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疼痛减轻,3次而愈。因攀高取物不慎,即感背部不适,次晨觉颈部疼痛难忍,不敢转动颈部及抬举右肩,咳嗽、打喷嚏时引起背部疼痛,首诊按落枕手法治疗无效,次日来诊。考虑菱形肌损伤,按上述方法治疗后即感轻松,并予复方天南星止痛膏局部外敷后基本痊愈,重复手法及外敷天南星膏,复诊完全恢复正常,电话随访半年无复发。

电针治疗肩腿部软组织损伤

【穴位选择】 主穴:阿是穴。配穴:肩部软组织损伤取肩三针(肩前、肩、肩贞)、曲池;大腿前侧肌群损伤:髀关、伏兔、梁丘、阳陵泉;大腿后侧肌群损伤:承扶、殷门、风市、昆仑

【治疗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2~4寸毫针,每次选4~5穴,快速进针,得气后将G6805-Ⅱ型治疗机的输出线分别接于针柄上,用疏密波刺激,并逐渐调至所需输出电流量,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疏经活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8例,其中痊愈42例,占72.4%;显效14例,占24.1%;好转2例,占3.5%。

治验:董某某,男,22岁。右大腿后侧训练时拉伤。查体:局部压痛明显,肌肉痉挛,肢体活动受限。诊断:右侧大腿后侧肌群损伤。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疼痛减轻,3次而愈。

【经验心得】 软组织损伤是由暴力撞击、牵拉扭转而致肌肉、肌腱、韧带损伤。针刺具有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止痛、消除水肿的作用。穴位通电有利于气血运行,活血化瘀,疏经活络,以提高疗效。

【方剂出处】 杜红.电针治疗肩腿部软组织损伤58例.中国针灸,2000;(8):490

点拨推拿治疗菱形肌损伤综合征

【治疗方法】

1.推揉法 患者俯卧,裸背,术者先在背部两侧施以推揉法2~3min。再沿着患侧菱形肌走行往返推揉10数次,致局部皮肤发热,以放松肌肉,疏通经气。

2.点穴法 术者用拇指指端按顺序点按患侧背部的肩外俞、附分、魄户、膏肓、神堂、天宗及阿是穴(天宗与肩胛下角连接之间的痛点),用力要均匀、持久、深透,每个穴位各点按1min,务必使每个穴位都有得气感。此手法重点在天宗穴及阿是穴,这两处感觉较强,按后患者觉得上肢有麻木触电感,点按后背部顿感轻松及发热感。

3.点拨法 术者用四指点拨手法在患侧肩胛骨脊柱缘的条状隆起处,由上而下慢慢下移。此法为重点手法,能迅速起到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舒筋活血之效。

4.提法 术者一手提起患侧手臂,肘部向上提拉,另一手在患侧背部由上而下施以法,边提边2min,最后拿两侧肩井穴,并在患侧背部施以掌根揉法。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促进修复。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8例,痊愈47例,好转15例,有效6例,好转率达91.2%。

【经验心得】 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时,推揉法能较好解除肌肉痉挛,疏通经气。点穴法具有行气活血,开通闭塞,缓急止痛之显著功效。点拨法能有效地分解粘连,解痉止痛。提法能进一步放松肌肉,解除痉挛,松解粘连。因此,全套手法能有效地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渗出物及病理产物的吸收,使血液中致痛物质降解,从而达到活血祛瘀,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有利于菱形肌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本法具有动作柔和,操作简单,患者乐于接受,疗效显著的特点。

【方剂出处】 苏幸福.点拨推拿治疗菱形肌损伤综合征68例.福建中医药,2001;32(6):22

理筋手法为主治疗菱形肌损伤

【治疗方法】 先用轻柔法及推揉手法将斜方肌及骶棘肌等背肩部肌肉放松,以利于施行理筋手法,以右侧菱形肌损伤为例,患者坐于凳上,将右手置于背后,以指尖触及左侧肩胛骨为度,术者立于患者背后,将右脚踏在患者坐凳上,用膝盖托起右前臂,同时用右手向后扳住右肩,使肩胛下角翘起,用左手拇指伸入翘起的肩胛骨前方,用力由下向上边推揉边移动,拨动痉挛的菱形肌,使其舒展,治疗时感疼痛难忍,同法操作2~3次后,放下前臂,患者均能感到轻松、疼痛大减或消失。若尚有轻度不适,可让患者低头,以拉紧颈后肌肉,术者一手托下颌,一手扶头顶,拉下颌向侧方下压头顶,持续牵引片刻,至无痛为止,左右各1次,最后牵抖患肢,手法完毕。术毕配合肩胛间区外敷复方天南星止痛膏,注意药膜与痛点相对,隔日换药。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6例,治愈24例,好转12例,有效率100%,其中最少2次,最多21次,平均5次。

治验;高某,46岁。因攀高取物不慎,即感背部不适,次晨觉颈部疼痛难忍,不敢转动颈部及抬举右肩,咳嗽、打喷嚏时引起背部疼痛,首诊按落枕手法治疗无效,次日来诊。考虑菱形肌损伤,按上述方法治疗后即感轻松,并予复方天南星止痛膏局部外敷后基本痊愈,重复手法及外敷天南星膏,复诊完全恢复正常,电话随访半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 通过推揉按摩等手法,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使肌层内淤血逐渐吸收消散,通过弹拨手法可拉长肌肉纤维,达到解除痉挛舒松肌肉的目的,另外弹拨和牵引又可理筋复位、畅通气血,加上配合外敷复方天南星膏进一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故疗效显著。

【方剂出处】 时超.理筋手法为主治疗菱形肌损伤36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9(6):20

齐刺温针治疗棘间韧带损伤

【穴位选择】 阿是穴,即病变的棘间韧带上的压痛点,位于棘突间隙;阿是旁穴,阿是穴旁开0.2~0.5寸,左、右各1穴。

【治疗方法】 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以舒适为宜。用1.5寸毫针直刺阿是穴,用1.5寸毫针斜刺阿是旁穴,针尖直对阿是穴;进针后均施提插捻转手法,以患者感到酸胀即可。再将艾条剪切成2cm左右的艾段,套于阿是穴的针柄上,点燃,让其燃尽。每次点2个艾段后出针。治疗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间隔2d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连续治疗2~3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0例,痊愈58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是100%。

治验:陈某,男,38岁。腰痛渐重2d。前天不慎扭伤腰部,当时仅有不适感仍坚持干活,故疼痛渐重,夜卧难以转侧,晨起不能弯腰,纳可,二便通利。查:L2与L3棘突间压痛明显,脊柱活动受限,尤以前俯、旋转时甚。诊为腰棘间韧带损伤,治以齐刺温针法,1次即感好转,5次而愈。

【经验心得】 刺间韧带损伤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在闪挫、劳累致经筋受损,气血痹阻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筋,气血痹阻,经络不通,发而为痹。因棘间韧带位于相邻两棘突间,损伤后病变范围小、病变部位深,属古代齐刺法治疗范围。《灵枢·官针》篇云:“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即在病所直刺1针,再在近旁斜向病所加刺2针,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小、病变部位深的痹痛等症。临床中发现:齐刺3针直接针向病所,施展提插捻转手法时能很快得气,而且得气感强,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基础。《标幽赋》云:“气速至而速效。”同时针上加艾,使艾火之力通过针体直达病所,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濡养受损经筋,缓解疼痛。

【方剂出处】 邵伟立.齐刺温针治疗棘间韧带损伤80例.时珍国医国药,2001;12(2):151

条口透承山治疗急性颈扭伤

【穴位选择】 条口、承山。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双手扶膝,下肢放松,双足自然着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用2~3.5寸28号毫针,取双侧条口穴,局部常规消毒,向承山穴方向透刺,快速进针,患者自觉针刺处有酸、麻、胀感,针感上传至膝上,下达至足趾。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频率120~150/min,行针30~60s,每次治疗留针20~30min,行针3~5次。进针5min后,嘱患者前后左右自行缓慢活动头颈部,下颌左右交替尽量与两侧肩头接近,疼痛消失或头颈部活动范围明显加大后起针,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舒筋、祛风、活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96例,治愈77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8%。其中治疗1次痊愈43例,治疗2次痊愈29例,占痊愈数的93.5%。

治验:患者,女,10岁,因不明原因颈部活动受限7d。患者就诊时,头颈部向左侧倾斜,左颞部几近左肩,身体向左侧倾斜、扭曲,面部表情痛苦,头颈部活动严重受限,坐位时左肩明显低于右肩,行走时疼痛加重。某医院诊断为先天性斜颈,建议其进京诊治。患者既往无类似病史,只是近几日症状逐渐加重,且先天性斜颈多发生于婴幼儿期,通常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突起椭圆形肿块,质硬,随胸锁乳突肌被动移动而左右移动,肿块表面不红,温度正常,无压痛。检查患者可见其左侧颈部肌肉呈条索状挛急,轻度红肿,局部温度略高于其他部位,触之痛甚。随按颈部扭伤治疗,用上述方法,选取2寸28号毫针,取双侧条口穴,局部常规消毒,向承山穴方向透刺,约5min后,嘱其轻微活动头颈。开始时因心理负担过重,不敢动作,稍后即可轻微活动,20min后,活动基本正常,坐位时两肩齐平。起针后,行走不再疼痛,左肩略低于右肩,次日再治疗1次,恢复如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 失枕之病名出自《素问·骨空论》,所谓颈项强痛,难以回顾,不能就枕。《诸病源候论》失枕候云:“失枕,头项有风,在于筋脉间……”,以经络不通,筋脉失养为其病机。但因局部的疼痛,病处施治易引起患者紧张,甚至因痉挛加剧而使病痛增加。足阳明胃经过颈而行,条口为足阳明胃经之穴,能理气舒筋,祛风活络,善治肩背痛;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而足太阳之经沿项、绕肩胛而行,主项强、背痛,承山功能舒筋、柔筋。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理论,采用条口透承山的治疗方法,两穴合用,舒筋、祛风、活络,治疗颈项部扭伤,见效快,治愈率高。但对年龄偏大、病程较长的患者,效果欠佳。

【方剂出处】 王伯清,等.条口透承山治疗急性颈扭伤96例.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0):605

透穴针刺治疗颈部软组织损伤

【治疗方法】 选28号1.5寸长毫针由患侧液门穴进针,沿皮下组织透中渚穴,进针1寸许,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等得气感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转,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捻针同时,让患者慢慢由小到大活动颈部,每次捻针20~60s,留针15min,其间每隔5min运针1次。经上述针治后,对颈部前后俯仰仍感困难者,继续留针15min,同时加针对侧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列缺,针向肘部斜刺1寸许。对颈部左右回颈仍感困难者,继续留针15min,同时加针对侧手太阳小肠经之络穴支正。均行针30s,手法平补平泻,每隔5min运针1次。轻症患者每日针1次,重症患者每日针3次,到临床治愈为止。

【功效主治】 通络活络,行气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2例,均获治愈(颈项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其中1d治愈者59例,2d治愈者18例,3d治愈者5例,有4例配用了列缺或支正穴。

治验:刘某某,女,26岁。因不慎扭伤颈部,当时疼痛较轻,行自我“按摩”,30min后颈部疼痛反加重,口服去痛片,局部热敷无效,要求针灸治疗。检查:颈部强直,头稍向右旋即痛,左侧天髎穴压痛明显,为急性左颈部软组织损伤,遂针刺左液门穴透中渚穴。进针后行针30s钟,同时配合颈部前后左右活动。5min后自觉颈部活动自如,痛处消失,继续留针,每5min行针1次,计行针3次后,查原压痛点消失。次日询问颈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如常。

【经验心得】 颈部软组织损伤属中医“伤筋”范畴,多因局部不慎扭挫,或于酣睡时姿势不正,或外邪袭入经络,或内伤致使气血不和,筋脉拘急而引起。临床发现颈肩痛患者,在手少阳经之经穴天髎处多有局部压痛。取手少阳经的荥穴液门和输穴中渚针刺相透,符合经络所过,取穴所在”的道理,故能取效。且此穴具通利气机之功,针刺得气后,经络气血得以调和,拘急之症自当随之解除。对病变范围大,筋脉拘急重,用此法针刺后颈项仍不能前后俯仰或左右回顾者,则加针手太阴经的列缺或手太阳经的支正,以加强疗效。

【方剂出处】 丁宗礼.透穴针刺治疗颈部软组织损伤82例.四川中医,2 000;18(9):54

意气针刺泻法治疗急性背软组织损伤

【治疗方法】 以1~3个最痛点为阿是穴,用0.32mm× 13mm毫针,令患者吸气时快速直刺10mm左右并摇大针孔,然后以指捏针但不做任何提插捻转等手法,全神贯注于针下,想像针下的病气如水一般被从针孔抽到体外。约10min,退针至皮下,让患者活动并咳嗽、深呼吸以观察疼痛减轻的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者于呼气时出针,不揉针孔;若减轻不明显者可再刺入行如上泻法10~15min。所用意念观想一定要以“出气”为主,否则可能成为“以意行气的补法”。每日1次,1~3次后评价疗效。

【功效主治】 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06例,痊愈195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5%。

治验:李某,男,45岁。1d前搬重物时突发右背痛伴胁痛,正常呼吸时都疼痛难忍,右侧背胁部有3处明显压痛点,诊断为急性背软组织损伤。针痛点3针,依次行如上泻法,约20min后背痛及压痛均消失,深呼吸及咳嗽时无疼痛,1次治愈。1月内随访未发作。

【经验心得】 本病因躯干或上肢的突然运动或用力过猛,使肌肉等软组织受急剧的牵拉而损伤,表现为急性无菌性炎症,造成局部气血壅滞,并与损伤和炎症所释放的致痛物质共同形成痛处“邪气盛则实”的病邪之气,实则急当泻之。而笔者所用“意气针灸疗法”是10余年前根据东方古文化及《内经》“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等悟出,此法不但有强大的补泻作用,而且另一特点是仅有刺入一刹的微痛,不要求提插捻转产生的酸胀等针感,所以没有因刺激痛处而反加重伤处软组织痉挛的缺点,因此敢直刺痛处而猛泻其病气,病气大衰则其痛必缓解或消失。

【方剂出处】 秦玉革.意气针刺泻法治疗急性背软组织损伤206例.中国针灸,2006;26(4):2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