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药证直诀》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小儿药证直诀》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央政府中专门设立整理、出版医药书籍的机构,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也是绝无仅有的。至此时,小儿科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分科。因为当时不仅医学教育的专业分科有小方脉,而且学成后分配至各州郡的医官中也有称为小方脉的临床儿科医生。地方医学教育也重视小方脉,医学生每三人内置小方脉一名,若只有两名医学生,也须置一名小方脉。中医儿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

中医儿科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专科究竟是在何时?中医儿科学的创始人究竟是何人?正确的答案是:北宋,钱乙。据《唐六典》、《新唐书》等史书记载,唐代政府设太医署,统管医学行政、教学、医疗、药工等事。太医署下分设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其中医科下再分五个专业小科: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有人据此认为,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应定在唐代。其实不然,体疗、少小、疮肿等只是医科下划分出来的一个个临床医学教育的专业,并非是具有临床医疗意义的独立分科。一个医学学科是否独立成一门临床专科,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本学科的理论、临床诊疗特点,是否形成本学科的理论体系。这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历代医家学识与经验的积淀。从前文所述宋以前中医儿科史略中可见,到了隋唐时期,由于《诸病源候论》论述了小儿的一些生理病理特点,及多种儿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论述了一些小儿疾病的治疗,再加上儿科专著《颅囟方》的问世,中医儿科作为一门独立专科,已经是雏形可掬、呼之欲出了。然而,还有若干因素在阻碍着它的诞生:

(1)朝廷还没有在行政上将儿科正式划分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分科;

(2)还没有一套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儿科学理论;

(3)还没有出现一部既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又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

(4)还没有出现一位既能继承前代医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验俱丰的儿科名家。

时代在呼唤,人们在期盼,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催促中医儿科学的诞生。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吧。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周世宗去世,发动政变,夺取后周政权,废周恭帝,而自称帝,世称宋太祖。建都汴梁,(又称汴京,即今开封),是为北宋。既而,宋太宗赵炅于公元979年灭北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北宋虽然统一了版图,但其疆域始终不大,东北、华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西部有吐蕃,西南有大理国,边界战争不息。但由于推行了一系列减轻赋徭,鼓励生产的政策,北宋初期社会政治稳定,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取得突出进步与重大成就的时期。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北宋初期已经成熟运用。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事业发达,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与医药的发展与交流;印刷术的发明应用和造纸业的发达,使文献传播速度发生飞跃,有力地推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进步与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朝廷对医学的重视及实施的措施,是宋代医学从理论文献到临床各科取得突出成就的直接推动力。北宋君王对医药学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开国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即下令纂修《开宝本草》;宋太宗赵炅即位后,又诏命王怀隐等大臣编撰《太平圣惠方》,并亲自作序,刻版印刷,颁行天下;北宋末期,宋徽宗赵佶主持编纂了《圣济经总录》,于重和元年颁行天下学宫。《太平圣惠方》(100卷)与《圣济经总录》(200卷)二书,成为北宋初期、末期两部大型官修方书。本草方面,宋代由皇帝或政府主持编撰并颁行的大型本草著作达6种,包括《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更能突出反映宋朝政府重视医学的一件事,就是在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采纳大臣韩琦的建议,诏令在编修院专设“校正医书所”,任命学问渊博的儒臣、医官主持校勘、订正、修纂医书的工作,先后到所任事的有:掌禹锡、林亿、苏颂、高保衡、孙兆、孙奇、秦宗古、朱有章等人。在中央政府中专门设立整理、出版医药书籍的机构,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也是绝无仅有的。校正医书所官员对当时尚存的简蠧文断、讹夺衍倒比比皆是的古医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在经过大量艰辛的整理、校定工作之后,一批宋以前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要籍得以定形出版,辗转刊刻,流传至今。如《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脉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另又重修补注《神农本草》,编成《嘉祐本草》。又考查本草实物,绘制药图,再配上相关药物的文字说明,编成《(嘉祐)图经本草》。(此二书已佚。《图经本草》今有辑佚本)事实证明,校正医书所整理保存中医典籍的功绩是辉煌不朽的。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太医局正式设局,成为宋代中央医学教育机构,下分九科: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风科、疮肿折伤、产科、眼科、口齿咽喉、针灸、金疮书禁,共收学生100名。至此时,小儿科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分科。因为当时不仅医学教育的专业分科有小方脉,而且学成后分配至各州郡的医官中也有称为小方脉的临床儿科医生。如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京府节镇置医官十人,其中就包括小方脉三人;各州置医官七人,其中包括小方脉二人。缺额或不称职者,由当地通过考试录取补充。地方医学教育也重视小方脉,医学生每三人内置小方脉一名,若只有两名医学生,也须置一名小方脉。小方脉专业的医学生,学习的科目,除《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外,还需要学习《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中有关儿科医学的内容。

宋代是一个“新学肈兴”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传统的儒学出现了分化,当时一些名家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人将佛、道二家中的一些思想模式援引过来,融入儒学之中,另辟蹊径,开创了理学;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方面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发明,文化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医学方面除了前述朝廷行政方面的重视与改进之外,还反映在连续编修大型方书、大型本草书。对于古代学术的传承,宋代学者表现出鲜明的革新精神,认为不必抱残守缺,但能得其学术真谛。这种创新思潮反映到医学界,便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著名医家。他们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创制新的方剂,创立新的医学学科。中医儿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如前所述,作为一门临床专科,小儿科在宋以前已经独立,但作为一门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小儿科还在期盼着一位临床儿科大家及其著作的诞生。公元1032年,这位儿科医家——钱乙终于诞生了,他一生行医50多年,从事儿科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尤为可贵的是,他将中医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明,使中医儿科从理论到临床,从辨证立法到处方用药有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他的儿科学术思想、临证方治和亲历医案,在他逝世以后,由他的学生阎孝忠收集整理成书,这就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小儿药证直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