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七情致病与情志病

关于七情致病与情志病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问·举痛论》所谓“百病生于气”,皆论及七情致病。另外,情志伤人,各有所偏,原因五志与五脏密切相关。构成了中医情志致病的基本理念。《金匮要略》论述了一系列表现为情志异常症状的疾病。对于此类病证,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到具体治法与方药,《金匮要略》论述都非常系统。体现了《金匮要略》认识情志病,强调脏腑亏虚,心神失养,七情过激,气机紊乱,而不信鬼神的特点,客观上奠定了中医情志病学的病因学基础。

“七情”,在先秦《礼记·礼运》系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黄帝内经》论七情,则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绪变化。《灵枢·口问》篇所谓“夫百病之始生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素问·举痛论》所谓“百病生于气”,皆论及七情致病。其实,七情既然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绪变化,就应该属于人体正常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只有在太过或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致病原因。《医学真传》曰:“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忧、悲通肺,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与肝。”《黄帝内经》实际上也有类似论述。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所谓“更能无犯王法”,除了避免犯法受刑遭受皮肉之苦的意思之外,有学者认为实际上有强调心理因素致病的意思。观察发现:许多犯罪分子,包括身居高位的贪官污吏,确实常常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其违法犯罪,整日担惊受怕,寝食难安,所以日久难免会产生疾病。说明中医自古就很重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一方面不良情绪可直接作用于内脏而发病,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致病;另一方面亦常可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而使病情恶化。一般说来,正常的情志活动,能调达脏气,助正抗邪,“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达,郁则百脉违和。”情志调和,脏气调达,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所谓五脏气机和调则人能健康无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另外,情志伤人,各有所偏,原因五志与五脏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提示情感反应是以五脏的精、气、血为物质基础的。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才能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构成了中医情志致病的基本理念。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发的精神创伤,若超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则可引起气机升降失司,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七情各有所属。喜,喜为心志。《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可见喜为有益的生理效应,但过喜则伤心气,故“喜伤心”。怒,怒为肝志。《素问·阴阳象大论》指出“怒伤肝”。《灵枢·百病始生》曰:“愤怒伤肝”。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另外,还有忧悲伤肺,恐惧伤肾等论述。临床观察发现,确实具有客观基础,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情志相关疾病,均具有重要意义。而所谓“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则属于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也有一定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论述了一系列表现为情志异常症状的疾病。包括百合、狐惑、中风(卒中)、虚劳、肺胀、奔豚气、痰饮、水气、黄疸、瘀血、五脏风寒、下利、蛔厥、热入血室、脏躁、梅核气、转胞、产后郁冒等20余病,最常见的精神症状包括烦躁、心悸、谵语等。如肺中风的“冒而肿胀”“肝中寒的喜太息”,心中寒的“苦病心如啖蒜状”,呕吐哕篇中的“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等;肺胀病见“烦躁而喘”;痰饮病见“冒眩”“眩悸”;水气病见“少气不得卧,烦而躁”;酒疸见“心中懊而痛热”;谷疸见“头眩,心胸不安”;萎黄见“躁不得睡”;黄汗见“暮躁不得眠”“烦躁”等;妇人产后见“腹痛烦满不得卧”“烦躁发热”“食则谵语”,妇人热入血室见“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下血谵语”等;下利而见“下利谵语”;蛔厥而见“病者静而复时烦”;狐惑病人“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所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百合病症见“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虚劳病症见“男子梦失精”“女子梦交”“悸”“虚烦不得眠”;五脏风寒篇中心伤者“心中痛而自烦”;下利篇中“下利后更烦”;妇人产后病篇中“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转胞的“烦热不得卧”;产后病的“产妇郁冒”;中风病的“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等。

《金匮要略》论述到的比较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百合病、肝着、脏躁、奔豚气、虚烦不眠症、梅核气等病证。对于此类病证,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到具体治法与方药,《金匮要略》论述都非常系统。如其论百合病表现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病因则“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病也。”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因此百合病的病因为心肺不足,所以治疗则以百合为君药养阴清热。如其论奔豚气病,病因则“从惊恐得之”,治疗则以奔豚汤,客观上肯定其病因“非有鬼神”。论脏躁则以甘麦大枣汤,虚烦不眠则以酸枣仁汤,梅核气则以半夏厚朴汤,肝着则以旋覆花汤,强调以药治疗,形神两调。体现了《金匮要略》认识情志病,强调脏腑亏虚,心神失养,七情过激,气机紊乱,而不信鬼神的特点,客观上奠定了中医情志病学的病因学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