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喜为七情之首

喜为七情之首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喜文化原来仅适用于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喜庆活动的即兴表达的祝词和祈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保护。喜字常被人们加在一些具体事物上,构成合成词。如结婚时,招待宾客的有喜酒、喜糖;传递喜庆消息时有“喜报”“喜讯”等。旧时,民间流传蜘蛛出现、鹊儿啼叫,是喜事来临的先兆,称之为“喜蛛”“喜鹊”。凡是好事都同喜字联系起来,都是一种祝福。如“说”既表示说话之意,又表示喜悦之意。

同“福”文化、“寿”文化一样,“喜”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的“资格”最老,同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同人类的发展而存续。它完全属于人类精神层面的映像,同每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使用频率一直走高。

喜文化原来仅适用于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喜庆活动的即兴表达的祝词和祈福。长久以来一直以歌谣的形式广为流传,所以又称之为喜词、喜歌、喜话、喜字、彩词等,它的礼遇规格最高,单独出场时,都是“红地毯”铺地(写在红纸上)。从它的活动领域来看,它又是跨学科的文化,包括文学、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都有它一席之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保护。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喜,乐也。”他对喜的定义表达了喜是幸福生活中快乐、快活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快乐的事情当作“喜事”:结婚俗称办“喜事”,把妇女怀孕说成“有喜了”。

喜字常被人们加在一些具体事物上,构成合成词。如结婚时,招待宾客的有喜酒、喜糖;传递喜庆消息时有“喜报”“喜讯”等。旧时,民间流传蜘蛛出现、鹊儿啼叫,是喜事来临的先兆,称之为“喜蛛”“喜鹊”。凡是好事都同喜字联系起来,都是一种祝福。在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喜”字,谓之曰“抬头见喜”,人们口头互祝叫“恭喜”或“恭喜发财”,在贺卡和信函中使用“祈禧”“年禧”“春禧”“新禧”。为什么在喜字旁加上一个“礻”呢?因为喜字最早还有一个“喜庆”“吉祥”“吉利”的意思。这些词都是从“喜庆”中衍生的。“新禧”“年禧”也可以写作野新釐冶野年釐冶袁其中野釐冶与数量单位的分釐袁字形相同袁意义不同,不能互代。

“僖”字在古代常作为君主的谥号加以使用,如周僖王、鲁僖公等。

由于喜等同于“乐”,凡是欢、乐、欣、快、愉、忭等,都是喜字的同义词,这些字还可以组成并列的合成词,如欢喜、欢乐、欢欣、欢快、欢愉、欢忭等,古籍中陶陶、融融、泄泄、熙熙等则是形容欢乐气氛的叠音词。成语“心悦诚服”中的“悦”,“和颜悦色”中的“悦”,同样是喜字的同义词。

读过《论语》的人,都记得这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经书,开头第一句话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与“悦”并不同形,音义却是相同的。

不知为什么《说文》中未收“悦”字,却收了“说”字。段玉裁注:“说者,今之悦字。”(见儿部兑字下)上古时,汉字数量较少,往往一个字要顶几个字使用。如“说”既表示说话之意,又表示喜悦之意。后来文字发展了,为了避免字义上的混淆,便产生了专表喜“悦”的悦字。这个悦字肯定产生在《论语》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豫”和“懌”字,在古代都作为喜悦来解释。《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夫子若有不豫色然”之句,这里的不豫,就是不悦、不高兴。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野秦王不懌冶之语袁其中不懌袁即不悦尧不高兴尧不快乐遥

随着岁月的推移,喜字自身也发生变化,变为两个喜字并列袁即野囍冶袁表示双喜临门遥

说起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佳话呢!相传,宋代名相王安石(1021—1086),年轻时赴京赶考,考试完毕后,被人招为女婿。正逢成婚喜庆时,恰好报子疾报王安石“金榜题名”,王安石喜不自胜,临场在大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囍”字,高悬正堂。

从那个时候起,“囍”字就广为流传,一直沿袭至今。但从文字学上来看,这个字从来没有“户籍”,造字鼻祖仓颉未曾创造这个字,官方正式公文里也淡出这个字,但老百姓最喜欢双喜临门。它不见得是王安石的专利,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民众的公共财产。

喜是人们情感世界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七情”之首。

关于“七情”的论述,多达六七种,但最典型的说法有4种:

(1)《荀子·正名》中提出:“喜、怒、哀、乐、爱、恶、欲”这种论述最通行。

(2)《礼记·礼运》提出:“喜、怒、哀、惧、爱、恶、欲。”

(3)佛教以“喜、怒、哀、惧、爱、恶、欲”为七情。

(4)中医学确认“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

不管哪一种论述,喜为“七情”之首是一致看法。

在人生的旅程中,谁无“喜”的体验呢?喜是健康长寿的稀世珍宝,让我们在欢天喜地、喜气洋洋中过好每一天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