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归贝母苦参丸证

当归贝母苦参丸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当归贝母苦参丸证与牡蛎泽泻散证,皆有小便不利之证。但牡蛎泽泻散证,为膀胱湿热阻结,水气不利,病以小便不利,尤其欲小便而不行为特点;而当归贝苦参丸证,为膀胱湿热,又伴血虚,病以小便不利,尿后空痛为特征。诊断为妊娠癃闭。后投以当归贝母参丸治之。药用:当归12克,贝母12克,苦参12克。

【证象】 小便难:妊娠小便频数,淋漓不畅,灼热疼痛,尿色黄赤,尿后空痛,多伴小腹急迫,心烦口渴。

【证质】 血虚有热,气郁化燥。

按:本方证之小便不利,是因妊娠血虚有热,气郁化燥所致。其小便难必涩滞,淋漓不畅,灼热疼痛,甚则闭而不通,多伴小腹急迫,心烦口渴,或大便干秘不爽,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证治】 养血润燥,清热利气。

【证方】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图19-6):

图19-6 当归贝母苦参丸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3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6克。

按:本方用当归滋阴养血润燥;贝母宣肺利气,清热散结,以开宣水之上源;苦参入下焦,利湿热,除热结;炼蜜为丸,取其滋阴润燥。诸药相合,使血得濡养,郁热得除,膀胱通利,则小便自利。

【类证辨析】 当归贝母苦参丸证与牡蛎泽泻散证,皆有小便不利之证。但牡蛎泽泻散证,为膀胱湿热阻结,水气不利,病以小便不利,尤其欲小便而不行为特点;而当归贝苦参丸证,为膀胱湿热,又伴血虚,病以小便不利,尿后空痛为特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阴道炎,急性膀胱炎,阴囊湿疹,布氏杆菌病,慢性支气管炎,肾盂肾炎等病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尿作用、镇痛作用。

【医案选例】

(1)张某,女,28岁,农民。孕8个月,因小便滴沥难下,小腹拘急,于1976年6月15日住院。西医诊断为妊娠尿潴留。经用抗生素,导尿等法治疗10余日,不但无效,反而出现发热等症。患者苦于导尿,故邀余会诊。症见口干苦,气短,少腹及尿道热痛,腹弦细滑数,舌质绛,苔黄腻,面赤。体温38.5℃;白细胞13 000/mm3;尿常规:脓细胞()、红细跑(),白细胞()。诊断为妊娠癃闭。辨证:良由膀胱湿热蕴结,气化失常,分清泌浊失司,小便滞涩难下而为癃;复因反复导尿,尿道感染,终至尿路阻塞,小便点滴不下而为闭。治宜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方选导赤散加味。6剂尽,证无转机。后投以当归贝母参丸治之。药用:当归12克,贝母12克,苦参12克。3剂,水煎服。

三诊:体温37.5℃,小腹、尿道热痛减轻,脉细滑稍数,口虽干但不苦,气已不短,舌质红,苔黄腻,原方加金银花15克,败酱草30克。3剂。

四诊:拔除导尿管1天,小便通,色微黄,便时微感不适,伴体倦,手足心热,脉滑细稍数,舌质红,苔微黄,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前方加太子参60克,山药30克,鸡内金10克。3剂。

五诊:体温、血象、尿检均正常,诸症悉除,出院调养。

(薛 璞医案)

(2)周某,男,24岁。1967年11月13日初诊。住院号:108623。患者5天前拔牙复加劳累后出现恶寒发热,腰痛,尿痛。西医诊为急性肾盂肾炎,经肌注青、链霉素治疗后,寒热消退,他症未除,特请吴老诊治。患者素有累疾,体素较弱。刻下小便难涩,灼痛黄赤,腰酸胀痛,纳呆食少,乏力倦怠,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红细胞4~5个/HP。辨证:素体虚弱,湿热结阻,气化不利。治法:清热利湿,散结开郁。处方:

当归15克,浙贝母9克,苦参9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17日复诊:药后诸症显减,二便畅利,舌苔薄黄,脉弦略数。药已中的,按原方再进3剂。

12月12日再诊。诸症消失,舌苔薄白,脉弦细。连续检查尿常规,未见异常。病告痊愈。

(吴一纯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