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腹满:心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近。
【证质】 脾胃阳虚,中焦寒盛。
按:脾胃阳虚,中焦寒盛,寒气攻冲上下,故致本方证。病人以心下胃脘部为中心,上及胸膈,下及脐腹,皆剧痛拒按。伴冷痛感或遇冷加重,得温则减;甚至腹壁皮肤突起,腹内似有头足状块状物上下攻冲作痛,此起彼伏;腹部胀满,剧烈呕吐,难以饮食,兼有手足厥冷,尿清,舌淡苔白,脉沉伏等。
【证治】 温阳散寒,益气建中。
【证方】 大建中汤方(图9-5)。
用以下4味,以水4 0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再下饴糖15毫升,微火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待30分钟时,饮粥60毫升,当日只能进稀饭,不可食干饭和不易消化食物。
按:方中饴糖、人参甘温,健脾益胃,大建中气,且缓急止痛;干姜守而不走,专温中阳,与蜀椒相须为用,温中阳,降逆气。诸药相合,使中阳振奋,阴寒消散,诸证自除。此外,服药后,要注意饮食及护理,如进食热粥,温覆腹部以保暖等,具有助于中阳恢复,加速病体康复。
图9-5 大建中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类证辨析】 大建中汤证、小建中汤证、附子粳米汤证均属中焦虚寒证。但前者为脾胃阳衰,中焦寒盛,以心胸中大寒痛,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饮食为主证;中者属阴阳两虚,寒热杂错,以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阴虚内热之象以及里急、腹中痛之阳虚内寒之征为主证;后者属脾胃虚寒,寒饮内停,主要表现胸胁逆满,雷鸣切痛及呕吐等。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见于肠胃痉挛,急、慢性胃气,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手术后腹痛不适等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增强胆汁分泌作用,保护胃黏膜,降低应激性刺激所致胃黏膜损伤,小剂量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镇痛作用。
【医案选例】
(1)高某,男,52岁。1972年4月,3日就诊。胃病日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时时作痛,痛处喜按,得食痛减,喜热畏冷,饮食不振,恶心呕吐,口不干,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微腻,脉沉细。经X线钡餐检查:十二指肠壶腹部见有不规则切迹,局部压痛,诊断为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治拟温中祛寒,健脾益气,大建中汤治之:
党参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川椒3克,白芍10克,炙甘草8克。
服药7帖,患者疼痛显著减轻,饮食增加,舌苔已化,舌质较前红润;原方加饴糖,续服30余帖,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后钡餐复查:十二指肠壶腹部切迹消失,无压痛。随访3年未再复发。
(张德宏医案)
(2)王某,女,14岁。1983年4月5日初诊。患者素体欠佳,又喜零食。3天前,突感腹痛,其母以为蛔虫,自购宝塔糖5粒,腹后病情加剧,遂来急诊。症见形体消瘦,腹痛如绞,剧烈时腹内肠鸣,偶以突起包块蠕动,呕吐频作,吐出蛔虫,饮食未尽,大便数日未下,矢气全无,面青肢厥,烦躁不复,脉沉迟而细,苔白厚腻。经X线检查,可见5~6个阶梯样液平面,确诊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建议手术治疗。其父母对手术有顾虑,故请中医治疗。患者体质娇嫩,服宝塔糖不足剂量,致蛔虫内扰,搏结成团,阻于肠道,则虫体自去。拟大建中汤加减。处方:
面党参15克,川椒7克,干姜3克,槟榔15克。水煎温服。
服后2小时,自觉肠中辘辘作响,泻下蛔虫60余条,即肢温厥回,腹痛顿减。以后2小时内,又陆续排出蛔虫20余条,乃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5天而愈。
(吴协兵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