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甘化阳法—桂枝甘草汤

辛甘化阳法—桂枝甘草汤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脾属中央,土溉四脏,汗泄气伤势必及脾,所以仲景在治疗的时候以桂枝、甘草辛甘化脾阳,母病治其子,这也是仲景在疾病诊治中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胃气的一个体现。桂枝甘草汤方由桂枝与甘草配伍而成。本方为治疗心脾阳虚之方,适用于心脾阳虚轻证。复转诊中医,仍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无效。胃镜复查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见结肠型肠上皮化生。随诊6个月病症末复发,情绪稳定。笔者转拟归脾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1,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词解】

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释义】

发汗之法,原为祛除表邪而设,即使表证用汗,亦贵在适度。发汗不及,病重药轻,病邪不解;发汗过多,病轻药重,易损伤人体正气。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而成,过汗则心阳随汗外泄,心阳受损。尤其当其人心阳素虚之时,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性更大。心阳一虚,心失阳气鼓动,则空虚无主,故见心中悸动不安。因阳虚而悸,虚则喜实,故病人两手交叉,按压心胸部位,内不足者求助于外,如此则心悸稍减,故曰“心下悸,欲得按”。本证除心悸外,常伴见胸闷,短气,乏力等心阳虚弱的表现,但从本方中大量甘草的使用可以看出,仲景在此证中亦注重中央脾土的培补,加之桂枝亦有温补脾阳之功,表明本证虽不少医家认为是心阳损伤,但不可忽视其中脾阳的损伤。脾属中央,土溉四脏,汗泄气伤势必及脾,所以仲景在治疗的时候以桂枝、甘草辛甘化脾阳,母病治其子,这也是仲景在疾病诊治中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胃气的一个体现。

【方义】

桂枝甘草汤方由桂枝与甘草配伍而成。方中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温,甘缓补中益气。桂、甘相伍,辛甘合化,温通心脾,心阳得复,则心悸自平,脾阳得补,则心阳得充,短气、乏力可止。本方为治疗心脾阳虚之方,适用于心脾阳虚轻证。临床上可随证加味,以适应病情需要。本方煎服法是浓煎、顿服,意在使药物快捷取效。

【历代论述】

王晋三:桂枝汤中取二味成方,便另有精蕴,勿以平淡而忽之。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剂》)

钱天来:因此条是误汗后所致,故以桂枝、甘草护卫和阳,补中益气,但此方性味和平,力量浅鲜,如参芍之补敛,恐不可少。仲景立方,谅不止此,或有脱落,未可知矣。(《伤寒溯源集·太阳中篇》)

以上论述表明,过汗可致心脾阳气损伤,则温补心阳治疗心慌、心悸、胸闷的过程中,脾胃阳气的温补不可忽视,桂枝甘草汤即是集心脾温补为一体的方药。

【病案分析】

1.邓某,女,61岁。1991年4月20日就诊。患者素体虚弱,常恶风。近6个月来伴胃脘冷感,且当身觉恶风时,其胃脘部冷感尤著,随即并发寒战,加盖厚被,继而汗出,心下悸,欲用双手指交叉抱胸按心即舒,其证自行缓如常人。近1个多月来病发频繁,每周发作2~3次,屡治无效。诊见乏力,纳谷不馨,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证属表虚不固,受风干忤,中阳里虚,而生寒冷,风、寒相搏,阻碍心阳所致。治宜固表御风,理中祛寒,通阳固阴。方拟玉屏风散、理中丸合桂枝甘草汤加味:黄芪30克,白术、防风、炙甘草、桂枝各10克,党参20克,干姜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2克。7剂药尽,诸证未发,精神大振。续进15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病情颇为复杂,既有卫气不固,又有脾胃虚寒,风寒合并,上遏心阳。对本病每发欲用两手指交叉抱胸按心而自解之特点,结合张仲景《伤寒论》所说:“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因此,方中取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而御风;桂枝甘草汤通心阳,益心气;理中丸补气健脾,温中祛寒;更用煅龙骨、煅牡蛎敛阴潜阳以平调阴阳为之相助。诸药相伍,实卫气,振中阳,通阳固阴而强心,药证相符,故诸证皆除[3]

2.患者,女,43岁,2004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因家庭琐事争吵后,出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伴有胸闷善太息,大便不畅,无恶心呕吐,无泛酸嘈杂,无心悸失眠。曾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2周,症状减轻但未愈。后转诊西医,经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示:萎缩性胃炎伴中度不完全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复转诊中医,仍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无效。乃求诊于我处。刻诊: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饮食冷饮及西瓜等物加重,大便溏泻,失眠时作,心悸乏力,胃纳不佳,情绪低落悲观,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胖,苔薄自,脉细弱。诊断:胃脘痛。辨证:心脾两虚。治拟温中健脾、养血补心,佐解毒化癖。方用归脾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生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木香10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柏子仁10克,香茶菜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1剂,水煎服。以上方为主,略有加减,服药3个月,诸症消失。胃镜复查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见结肠型肠上皮化生。随诊6个月病症末复发,情绪稳定。

按语:本患者起因于肝郁犯胃,予疏肝和胃有效但未愈。继而发现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因恐其癌变而出现焦虑症状,并演变成心脾两虚之证,故再予疏肝理气无效。笔者转拟归脾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归脾汤健脾养心,为心脾双补之剂,合用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以增心主藏神之效。香茶菜根和白花蛇舌草具有解毒化瘀之功,意在逆转结肠型肠化之病理;柏子仁助酸枣仁宁心安神。全方重在心脾双调、心胃同治,在温中健脾基础上加用宁心安神,故能获得良效[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