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躯体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

躯体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无论何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躯体疾病伴随的心理反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患相同疾病的病人,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长期患病导致的抑郁情绪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的调整,不仅会影响疾病的康复,而且严重的抑郁发作还有可能使病人产生自杀的观念或自杀行为。

(一)心理和行为反应

临床上许多躯体疾病虽然没有明显的心理社会致病因素,但在患病的过程中,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始终被大脑所感知着、评价着、产生相应的心理或行为反应。认识这些反应,对指导病人积极应对,减少心理因素致病的消极因素有重要意义。这些反应包括以下情况。

1.疼痛反应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对病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疼痛意味着机体有损伤,这种损伤多为躯体组织的损伤,但也可以是精神性损伤,慢性疼痛如不治疗,其本身即能严重损伤机体,所以疼痛是机体损伤的信号。二是疼痛会引起自主神经反应、情感反应、躯体运动反应和行为反应,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常见的疼痛有组织损伤性疼痛、心理障碍性疼痛、躯体妄想性疼痛、内脏痛和牵涉痛。机体对疼痛的反应受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的反应效应。

2.感知过敏反应 当病人感到疾病原因、疾病痛苦和行为丧失的社会后果时,可以出现感知觉过敏状态或激惹状态,表现为警觉性增高,对突然发生的轻微声音或动作也易引起惊跳,常因小事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杂乱如麻,做事茫然无绪,差错增多等。还可发生一些行为变化,如说话口吃,词不达意,社会活动减少,不愿与人接触,无意识动作增多。如咬牙、拗手指、坐立不安或连续不断的吸烟等。

3.躯体转移性反应 由于个性易感因素,部分病人可出现躯体转移症状,如病变器官心因性功能障碍加剧,出现尿意频频、里急感、心悸、手颤、面部肌肉紧张、月经失调、失眠、多梦、噩梦、全身倦怠、头晕等。

4.过度防御反应 患病过程中病人均不同程度地应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心理紧张,常用的方法有合理化、压抑、投射、倒退、升华、否认、补偿等。心理防御机制可在短时间内使心理平衡,如没有防御机制将会出现心理障碍和躯体表达性症状。但如果持续存在消极的或过度、过强的心理防御反应,就有可能将躯体疾病演化为心理障碍。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点

上述反应可在各类躯体疾病中出现,有的比较隐匿,症状、体征不够明显,有的则比较突出。但无论何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躯体疾病伴随的心理反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躯体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如下。

1.帮助病人认识躯体障碍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躯体疾病对病人心理活动或态度的影响取决于疾病的性质、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年龄、经验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患相同疾病的病人,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因此,护士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判断影响病人正确应对躯体疾病的因素,帮助病人认识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和对疾病的影响,指导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客观现实地处理好躯体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

2.帮助病人认识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行为异常现象 躯体疾病由于有组织器官的障碍常导致器官功能的丧失、活动的异常、疼痛或继发的该系统功能失调,它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生物学后果严重影响和制约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和态度体系,使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情绪反应和心理防卫反应。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意识障碍:各种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心源性脑病、肾性脑病、严重的感染等,均可造成脑功能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朦胧、幻觉、妄想、谵妄等意识障碍。这些意识障碍的症状多数是属于一过性的或暂时性的,会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稳定逐渐减轻或消失。

(2)认知障碍:有些神经系统疾病可对病人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出现遗忘,对人物、时间、地点、空间定向等认知发生障碍。尤其是老年痴呆病人,认知障碍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多表现为遗忘,尤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常产生虚构来掩饰其记忆功能的缺损,故不易被人发现。在患病过程中注意障碍会经常出现,时间和定向障碍出现较早,晚期出现时间、人物、地点定向障碍,因无内省能力而经常发生走失等意外情况。因此,对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在实施健康教育时一定要向家属说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害,帮助家属建立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对病人的监护和关爱,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情绪障碍:躯体疾病引起的情绪障碍多为消极的情绪反应,常表现为恐慌、愤怒、罪恶感、焦虑和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往往成为影响病人心身康复的重要因素,如得不到有效调整则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害生命。临床研究表明,住院病人常见的负性情绪有三种,即反应性焦虑、反应性抑郁及焦虑和抑郁的混合状态。

外科领域的病人焦虑反应比较常见,其反应特点与手术密切相关,反应程度与手术时间形成倒“U”形曲线,即焦虑程度随着手术日的临近逐渐升高,到手术当日达到最高峰,以后随着手术后的恢复,焦虑程度逐渐减轻或消退。有些外科疾病焦虑和抑郁的共病现象也比较多见,如某些影响体像的整形手术、截肢手术、男女生殖器官的手术、改变生活方式的各种造瘘手术;某些有生命危险的心脏手术、颅脑手术和需要接受供体的器官移植手术等。由于这些手术常使病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损失感和身体上的不完整反应,这些损失感不但是脏器或肢体的损失,而且还包括性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估价等方面的损失感,尤其是当手术效果不符合期望时,更容易加重负性情绪反应。术后焦虑、抑郁不仅会延迟伤口愈合,而且还会出现术后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加大了治愈的难度。因此,在对外科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时,应针对其情绪反应特点,做好围术期的心理健康指导,利用术前准备、术前访视和术后监护等时机对病人进行情绪疏导和手术适应行为训练,努力减少负性情绪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内科领域的病人尤其是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病人的情绪障碍以抑郁、焦虑的混合状态多见。长期患病导致的抑郁情绪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的调整,不仅会影响疾病的康复,而且严重的抑郁发作还有可能使病人产生自杀的观念或自杀行为。文献报道,由疾病引起的抑郁障碍,其症状比较隐匿,往往被认为是疾病所致的正常情绪反应,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抑郁障碍,如果对这些现象不加以重视和积极处理,会发展成抑郁症。躯体疾病伴随抑郁症的病人,可出现情绪持续低落、缺乏动力、丧失兴趣、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食欲或性欲减退、失眠早醒、自我评价低、易产生自杀观念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疾病症状混合发生,很难鉴别。如果处理不当,个别病人抑郁发作会在住院环境下自杀。因此,护士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对易产生抑郁障碍的躯体疾病病人应给予高度重视,发现有抑郁障碍的迹象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分析引起抑郁的原因,同时应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对病人给予情感支持,教育家属认识抑郁发作的症状和引起自杀的危害,并加强对病人的安全监护。

(4)行为异常:某些躯体疾病除有情绪障碍外还伴随一些行为异常的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可有精神兴奋性增高或狂躁的行为;垂体功能减退的病人轻者可出现呆滞、淡漠、言语行为迟缓,重者可出现重性精神病的行为表现,如人格改变、思想迟钝、不修边幅,甚至丧失工作能力。胰岛B细胞瘤或肝脏疾病引起的低血糖急性发作时,病人可出现躁动兴奋、手足震颤等行为表现。某些手术病人,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部手术、腹部手术等病人,术后部分病人早期以意识障碍多见,但在麻醉清醒2~5d后又出现嗜睡、谵妄状态,有的病人在谵妄状态后残留幻觉、妄想症状,导致行为失控。某些隐私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被歧视的恐惧压力可使病人产生退缩行为或报复行为。因此,在对以上病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行为异常特征,判断病人的行为表现可能引起哪些不安全因素,指导家属学会如何识别病人的异常行为,并在发生这些行为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