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顿咳(例)

顿咳(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顿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但详辨其证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咳嗽1个月余未愈。给予链霉素、胆汁注射液等药无效,故来中医科求治。咳嗽停止而痊愈。据朱医生经验,凡遇顿咳每用自拟连半橘苏汤治疗,临床效果较好。患儿咳嗽已2个月,经市某医院儿科诊断为“百日咳”。用百咳灵、鸡苦胆丸、奴夫卡因注射液喷咽喉部及服中药等,均无效验。

案例一

李某某,男,6岁,1968年1月20日初诊。

咳嗽1周余,曾在当地卫生院服止咳药、土霉素等,咳嗽不减而逐渐加重。症见患儿发热,咳嗽,头痛,咳时面赤握拳,弯腰曲背,涕泪并出,不堪其苦。咳后有鸡鸣样回响声,咳吐清稀痰,每日发作数十次,眼睑水肿,面色萎黄,纳差。体温38℃。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8×109/L,嗜中性粒细胞46%,淋巴细胞48%,嗜酸性粒细胞6%。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浮紧。此属脾虚感寒之证。故以温肺散寒,健脾化痰之则。

【处方】 麻黄6克(先煎去浮沫) 细辛1.5克干姜3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半夏6克 陈皮6克 五味子4.5克 杏仁6克 生石膏9克甘草3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1月23日复诊:服上药后咳轻,热退身爽。仍服原方3剂。

1月26日三诊:阵咳基本平静。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8×109/L,嗜中性粒细胞55%,淋巴细胞38%,嗜酸性粒细胞7%。舌苔薄白,脉浮细。原方去生石膏。改麻黄为3克。3剂。继服。

1月29号四诊:咳嗽止,水肿消失,面复神色,病愈。拟健脾和胃之剂以善其后。

案例二

李某某,男,4岁。1968年11月18日初诊。

患儿连声咳嗽已20余天,频繁发作,咳时目珠红赤,伸舌弯腰,涕泪交流,咳后有吼声回响。初病咳吐白色稀痰,恶食,嗳腐,近5日吐痰黏稠色黄,且带血丝,口干。舌质红乏津、苔薄黄,脉浮滑数。体温36.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6.5×109/L,嗜中性粒细胞44%,淋巴细胞56%。此属外感风寒,蕴内化热,痰火蕴伏。治宜清肺化痰,消食和中,佐以止血之法。

【处方】 麻黄6克(先煎去浮沫) 生石膏20克 杏仁6克 黄芩6克 天竺黄4.5克 胆南星4.5克 陈皮6克 仙鹤草9克 白及6克 神曲9克 麦芽9克 甘草1.5克 3剂。

11月21日二诊:咳嗽已轻,痰色黄白,已无血丝。舌苔薄微黄,脉滑数。守上方去白及、仙鹤草。3剂。

11月24日三诊:咳已基本停止,但仍咳清痰。上方加川贝母6克,辽沙参10克。3剂。

11月27日四诊:咳嗽已愈。给以补肺健脾之剂善后。

按:顿咳系儿科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与脾肺二脏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小儿多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的内因,加之外感时邪疫毒而致病。所以在治疗中尤应肺脾兼顾。顿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但详辨其证有虚实寒热之不同。案一为素日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生,复感风寒,肺失宣达而咳嗽吐痰。正如《医宗金鉴》云:“咳嗽有声有痰,因肺之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拟温肺散寒健脾化痰之法,治之获效。案二乃饮食不节,积食停滞,复感风寒,肺气壅遏不宣,则咳吐白色稀痰,恶食,嗳腐。20余日病邪不除,寒邪化热,肺失清肃,热灼津液,故干咳痰黄稠,热伤血络则痰带血丝。治拟清肺化痰,消食和中之法而病获愈。

案例三:顿咳(百日咳)

刘某某,男,5岁。

咳嗽1个月余未愈。呈痉挛性咳嗽,连续数十声,咳出少量黏痰方止。西医诊为“百日咳”。给予链霉素胆汁注射液等药无效,故来中医科求治。

检查:两眼睑水肿,眼结膜出血,咳痰偶带血丝,肌肉消瘦。舌淡、苔白,脉濡滑。

辨证:外感时邪,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本病。

诊断:顿咳(百日咳)。

【治则】 清热肃肺,止咳化痰。

【处方】 杏仁6克 川贝母6克 黄连3克半夏6克 橘红6克 紫苏子6克 竹茹3克 代赭石15克 炙旋覆花10克 樟脑粉1.3克(冲服)

【用法】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咳嗽大减,夜间咳嗽仅1次,食欲增加,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服上方2剂。咳嗽停止而痊愈。

按:是案顿咳,因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易感时邪。邪毒侵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故发为是证。邪毒郁久化热,损伤血络,故见咯血,衄血,白睛溢血。据朱医生经验,凡遇顿咳每用自拟连半橘苏汤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以杏仁、川贝母,宜肺止咳;半夏、橘红、紫苏子、旋覆花、代赭石、竹茹,化痰降逆止呕,黄连苦寒清热除烦;冲服樟脑粉,意在益心醒神,透窍,但方中用量仅适用于5岁左右的患儿,不可多用。

案例四:百日咳

范某某,男,9个月。1970年5月25日初诊。

患儿咳嗽已2个月,经市某医院儿科诊断为“百日咳”。用百咳灵、鸡苦胆丸、奴夫卡因注射液喷咽喉部及服中药等,均无效验。就诊时仍阵发性、痉挛性咳喉。每日阵咳30余次,咳时面红气急,弯腰曲背,涕泪俱出。每次连咳数十声,最后呕出大量黏痰方止,夜间更剧。咽红,眼睑水肿。舌苔薄黄,脉滑数。证属痰热互结,邪阻肺络。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镇痉。

【处方】 麻黄9克 炙桑皮4.5克 杏仁3克百部9克 炙款冬花9克 炙紫菀3克 木蝴蝶9克 清半夏15克 桔梗6克 炙甘草3克 钩藤9克

【用法】 2剂。上药煎取药液100毫升,再兑入蜂蜜60毫升,收膏。每服1调匙,1日十数次。

服上方1剂大效。2剂服完,咳止而愈。

按:本病在痉咳期,患儿痛苦最大,此期病机主要为痰热互结,内阻肺络与胸膈,气机不畅。故治疗应清化痰热以祛其寒,宣肺降逆以平其气。

本方之妙,在于加用大量蜂蜜,一则蜂蜜本身可润肺止咳,配伍诸药,对肺气不利,咳嗽气逆,胸膈不畅等有殊效;二则可润肠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畅通使肺热得泻。再则又可起矫味作用,使患儿易于接受。如咳甚衄血者,可加白茅根、青黛。伴见低热者加地骨皮。

案例五:顿咳(百日咳)

秦某某,男,6岁。1958年8月19日初诊。

病史:20天前发热,乏力,纳少,咳嗽夜重,曾用西药不效。热仍不退,阵发性咳嗽,咳时流泪,喉间有痰,呕吐不食,虚烦不眠,渐致神昏,时而惊抽,急来就诊。

检查:形体消瘦,精神呈半昏迷状态,不时惊抽。咳嗽阵作剧烈,涕泪俱出,喉间痰鸣,面红,二便失禁,直至呕吐痰涎和食物或苦水方休,纳食甚少,面虚水肿,唇甲不荣。舌质黯,舌苔厚腻,脉弦数体温39.5℃。

诊断:顿咳(百日咳)。

辨证:痰热郁肺,风火内煽,上扰清窍。

【治则】 清热化痰,透窍镇惊。

【处方】 天竺黄2克 石菖蒲3克 莱菔子15克 大贝母5克 橘红5克 清半夏5克 地骨皮9克

8月24日:服2剂咳嗽减轻,吐痰量少,惊抽止,仍发热,精神委靡,不食,舌、脉如上。改服:

【处方】 金银花6克 枳壳6克 地骨皮9克麦冬5克 扁豆6克 陈皮3克 半夏2克 茯苓3克 甘草3克 1剂。

8月25日:证情逐渐好转,热已退,时仍咳嗽,二便正常。拟以润肺止咳:

【处方】 炙款冬花9克 炙紫菀9克 橘红6克 杏仁2克 炙马兜铃2克 炙甘草3克 1剂。

8月26日:咳嗽轻,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继服3剂。后加薏苡仁15克,山药12克。又3剂痊愈。

按:本例顿咳,痰热郁肺,痉咳不已,且动风惊抽,神昏,确系危证。故急用天竺黄、石菖蒲、大贝母,豁痰开窍,清热镇惊;橘红、半夏、莱菔子,理气化痰;地骨皮清泻肺热。待痉咳,神昏,惊抽缓解,继以清热润肺化痰,健脾扶正以善其后。辨证明晰,用药功专,故收效颇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