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卒中(例)

卒中(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21日神志清醒,胃纳好转,化验正常,惟右侧上下肢瘫痪。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结代,西医诊断“脑栓塞”。与前案血脉阻滞,风邪入中相比,本例为中经络,前案为中血脉,本例发病急骤,前案起病缓慢。急送当地县医院抢救。神志昏迷,左侧肢体瘫痪。诸症为伍,切中病机,故疗效满意,仅用药18剂而诸症悉除。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经常头痛,头晕,心悸,失眠。

案例一:卒 中(脑出血)

常某某,女,61岁。1970年4月10日初诊。

突然头晕头痛,呕吐,遂即仆倒在地,神志不清,牙关紧闭。

检查:血压180/110mmHg,白细胞计数19.4× 109/L,尿镜检:蛋白质(+),红细胞脑脊液检查:外观呈粉红色,瞳孔左小右大,右侧上下肢瘫痪,舌红,苔黄腻,脉芤弦。

诊断:卒中(脑出血)。

辨证:风火相煽,迫血妄行,痰迷清窍。

【治则】 平肝息风,凉血止血,豁痰开窍。

【处方】 急予安宫牛黄丸,早晚各鼻饲1丸。

另取:犀角2克(另煎) 生地黄15克 玄参24克 郁金9克 薄荷6克(后下) 知母9克 石菖蒲9克 白芍9克 阿胶9克(烊化) 菊花9克甘草3克

【用法】 2剂。水煎,鼻饲。

从4月14日起,以上方为主,随症治之。如喉间痰鸣,加二陈汤和明矾;如下肢水肿,加四苓汤;如便秘不食,加调胃承气汤和紫雪丹。至21日神志清醒,胃纳好转,化验正常,惟右侧上下肢瘫痪。血压160/90mmHg,遂易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 黄芪30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桃仁9克 红花9克 鸡血藤15克 丝瓜络9克甘草3克

【用法】 连服两旬,可搀扶下床活动,语言清晰,声音较低。辄以上方加升麻6克,蝉蜕5克,诃子9克。继服半月,声音增强,能自己梳头和用汤匙吃饭,惟下肢仍软弱无力。嘱遵上方续服,并加强锻炼,冀其康复。

按:本例为中脏之阳闭,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古人有用通关散催嚏以试探病之轻重,以定能治与否,仝师却不以然。尝谓:脑出血病人务要保持头部安静,以防血继外溢。通关散通关开窍,拙鼻取嚏,有利有弊。利者,乃嚏则肺气宣通,冀其神清,弊者,嚏则震动首部血脉,使血上冲,益增血溢,弊多利少,不可取也,宜急灌(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辛凉开窍,豁痰化浊为善。

案例二:卒中(脑栓塞)

牛某某,女,23岁。

患风心病三载,1977年仲春子时,突然语言謇涩,左侧肢体瘫软,不能任地,口眼㖞斜,伸舌左偏,颈项微强,心悸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结代,西医诊断“脑栓塞”。中医辨证属风窜经络,气血瘀阻,治宜祛风解痉,活血逐瘀。

【处方】 当归9克 川芎6克 赤芍9克 丹参15克 红花9克 桃仁9克 白附子6克 全蝎5克 僵蚕6克 地龙15克 钩藤9克 鸡血藤15克 络石藤9克 丝瓜络9克 番泻叶9克 甘草3克 4剂。

二诊:诸症略有好转,惟脘腹胀痛,拟原方加砂仁5克,木香6克,调中健胃,理气止痛。2剂。

三诊:诸症大有改善,惟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正气不足,难以复元,拟益气养血,通阳活络。

【处方】 黄芪30克 党参15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丹参15克 地龙15克 防风6克 鸡血藤15克 络石藤15克 细辛3克 甘草3克 5剂。

四诊:肢体有力,步履正常,惟脘闷便溏,余无它苦,正气渐复,拟宗上方加白术9克,苍白9克,佩兰9克,5剂,以健脾渗湿,芳香化浊,祛除余邪,巩固疗效。

按:本例突然语言謇涩,口眼㖞斜,颈项微弱,肢体瘫软,知为风窜经络,气血瘀阻。与前案血脉阻滞,风邪入中相比,本例为中经络,前案为中血脉,本例发病急骤,前案起病缓慢。加之本例宿患风心病,故治法上两案皆为首用桃红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祛风通络,活血逐瘀。然和前案不同之处,仍为三诊时邪衰大半,正气不足,难以复元时,辄易益气养血,通阳活络之法。盖活血祛瘀系针对邪实,益气通阳乃着眼正虚。若不辨虚实,本末颠倒,鲜不偾事!

案例三: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李某某,男,59岁。1981年7月1日入院。

8天前夜半,突感头痛,项强,继而恶心呕吐,失去知觉,上下肢瘫软。急送当地县医院抢救。神志昏迷,左侧肢体瘫痪。血压210/130mmHg,体温波动在37.5~40℃。腰穿抽出血性脑脊液,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数日,神志转清,后又因与家人生气,再次出现神昏。予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开水化开灌下,神清,于7月1日转我院治疗。

诊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嗜睡,呼之能应,表情淡漠,头痛,项强,恶心,呕吐,语言謇涩,嘴角流涎,口眼斜,左侧偏瘫,二便失禁。查体温39℃,血压210/130mmHg。左肱二头肌反射略亢进,左侧膝健反射减弱,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诊为中风闭证,佐以活血通络。

【处方】 白芍30克 川芎10克 地龙15克僵蚕10克 钩藤15克 石决明30克 胆南星10克 炙远志10克 红花10克 赤芍10克 川牛膝15克 蜈蚣3条 甘草10克

7月4日复诊:服上方3剂后,神志清醒,颈软,欲进食,二便已能控制,泛津,舌质红,舌苔白薄,脉弦,拟益气养阴通瘀活血法。

【处方】 黄芪30克 川芎10克 牡丹皮10克 川郁金10克 红花10克 麦冬15克 赤芍15克 川牛膝15克 丹参30克 地龙20克 白芍30克 桃仁10克 蜈蚣3条 当归15克

7月10日三诊:上方服6剂。头痛轻,语言较清晰,患肢屈伸自如,但沉重无力。血压120/80mmHg,舌质薄润,脉沉弦,仍属气血瘀阻,经脉不和。黄芪加至60克,去牡丹皮、麦冬、郁金,加全蝎10克,鸡血藤30克,海风藤30克。

守方治疗,服20剂,口眼端正,语言复常,活动自如,二便正常,于1981年7月30日痊愈出院。

按:患者素体阴亏,水不涵木,虚阳升浮,风阳夹痰,上扰清空,流窜经络。故先用平肝息风、豁痰化瘀法,使神清,痰火下降。后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重用黄芪以补气,助行血之力。方中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海风藤、全蝎、蜈蚣,搜风通络;僵蚕可去风痰;牛膝、杜仲,补益肝肾,药症相符,收效较速,共服29剂,即告痊愈。

案例四

弓某某,男,60岁。1981年8月24日初诊。

自述头晕,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已2天。今晨突然不能起床,言语不利,口眼斜,左侧肢体瘫痪,面红目赤,诊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此属肝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肝阳化风,风邪窜扰经络所致。宜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佐以活血通络祛痰。

【处方】 石决明15克 钩藤15克 枸杞子12克 制首乌20克 川牛膝15克 当归12克 川芎12克 桃仁12克 地龙15克 全蝎12克 僵蚕12克 白附子12克

【用法】 煎服3剂。

8月27日二诊:患侧已能活动,在人的搀扶下能离床行走,言语稍清,口眼斜亦有好转,药中病机,守方不变,继服5剂。

9月1日三诊:诸症大减,仍守方再服5剂。

9月6日四诊:已能缓步行走,病情大有好转,以上方去桃仁、红花、全蝎、僵蚕、白附子,加黄芪50克,锁阳12克,仙茅12克,续断12克,煎服5剂,嘱服天麻精片而善后。

按:本例卒中偏瘫,系年老肝肾阴虚,元阳无制,致肝风肆虐,蕴生是疾。故方用石决明、钩藤以平肝潜阳,治其标;枸杞子、首乌、续断,滋补肝肾之阴以固其本;取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通络;白附子、地龙、全蝎,僵蚕,息风以通络。诸症为伍,切中病机,故疗效满意,仅用药18剂而诸症悉除。

案例五

赵某某,女,70岁。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经常头痛,头晕,心悸,失眠。于1981年4月2日早起感到头晕目眩,临厕时不能站立,仆倒于地,当扶起时,左侧半身瘫痪,舌强不语,口流涎沫,来院求治。

检查:神志模糊,舌质红、蒙蔽清窍,治宜镇肝息风,豁痰通络,佐以开窍。

【处方】 当归15克 川芎9克 赤芍9克桃仁12克 红花9克 菊花12克 夏枯草12克钩藤15克 石菖蒲15克 郁金12克 僵蚕10克蜈蚣1条 羌活9克 防风9克 川牛膝15克地龙15克 淫羊藿15克 全蝎10克 3剂。

4月6日二诊:血压降至160/120mmHg,神志渐清,头晕减轻,大便干燥,舌苔薄腻,脉数,拟上方去郁金、石菖蒲、防风、菊花,将当归改为油炒,加大黄9克,黄芪30克,3剂。

4月9日三诊:血压降至150/110mmHg,头晕头痛消失,患侧上下肢能轻微抬动,拟守二诊方,加桑寄生15克,片姜黄9克,川续断12克,木瓜15克,3剂。

4月12日四诊:血压稳定在150/110mmHg,患侧已能轻微活动,语言清晰,惟语音较低。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改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佐以固肾法,药用:

【处方】 黄芪50克 当归15克 川芎9克地龙12克 桃仁10克 红花9克 赤芍9克 川牛膝15克 桑寄生12克 川续断12克 木瓜12克 秦艽9克 蒸首乌15克 3剂。

4月15日五诊:肢体感觉有力,能慢慢抬步,血压稳定。宗上方续服十余剂,左下肢已能站稳,在室内扶杖行走,左手已能握拳。服药月余,除时有轻微头晕外,已能自主活动。

按:患者素为阴虚阳盛之体,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扰清窍,神明失主,经隧不通,而现头晕,头痛、半身不遂,舌强不语等症状。先用镇肝息风,豁痰通络,醒神开窍之法。投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寓“息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之意;配菊花、夏枯草、钩藤,镇肝清热;配石菖蒲,郁金,化痰解郁开窍;配全蝎、地龙、蜈蚣,通利经络以息内风;更佐川牛膝、淫羊藿,固肾之阴阳。中风一症,临床上用《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实为效方。若血压偏高,风痰火热偏盛的患者,必先用平肝潜阳、活血祛瘀通络之剂,以开补气之路,待肝阳渐平后,始用此方,本例重用黄芪,守气为血之帅之意,气行则血行,以气帅血,渐可取效。如果外风入中经络,或内风肝阳亢盛之时,黄芪不宜早用。其量增减必须严格辨证,灵活掌握,方能奏效,此案因年高根蒂已虚,因此用药尤重固肾之本。

案例六

张某某,女,67岁。1981年4月12日初诊。

素有眩晕病史,头痛头晕,心悸,失眠,今晨登厕,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呼之不语舌强,口角流涎,左手足不用。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象弦滑兼数,有力。此证乃系阳亢风动,风夹痰热上扰清空,神明闭塞,流窜经络所致。治以息风豁痰,开窍醒神。

【处方】 当归15克 川芎9克 桃仁9克红花9克 菊花12克 钩藤15克 夏枯草15克石菖蒲15克 郁金12克 僵蚕10克 全蝎10克蜈蚣3条 地龙15克 川牛膝15克

二诊:服上药3剂,神志清醒,头晕头痛亦减,但语言不利,大便干结,苔黄厚,脉弦数,药证合拍,守前方加大黄9克。

三诊:连进3剂,患者上肢能轻微抬动,大便正常,苔黄厚减退,脉弦,再守上方减大黄,加桑寄生15克,川续断12克,木瓜15克,3剂。

四诊:头晕痛消失,语言清晰,患肢抬动较前进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此肝阳已平,痰热已除,而气血亏损之象显露。拟改用益气养血,祛瘀通络,佐以滋养肝肾法施治。

【处方】 黄芪50克 当归15克 川芎9克地龙12克 川续断12克 木瓜12克 川牛膝15克 蒸首乌15克 秦艽9克 3剂。

五诊:患肢微觉有力,下肢已能缓缓抬步。仍宗原方继服,用药十余剂后,已能在室内扶杖走动,手亦能握。宗上方继续调治月余,即可弃杖行走,病获痊愈。

按:患者原有眩晕病史,而今陡然中风,苔黄腻而厚,察脉弦滑数有力。弦生风,滑主热,主火,苔黄腻而厚主湿热内盛,知证为内风夹痰为患。痰热上闭,故昏不知人;风痰阻滞于廉泉,故舌强不语,风邪流窜经络,故手足不用,遂以息风豁痰,开窍醒神之法施治。方取桃红四物汤加减,取“祛风先活血”之意。减熟地黄滋腻伤胃,加菊花、钩藤、夏枯草,降火而平肝,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配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川牛膝导血下行,滋养肝肾;全蝎、僵蚕等,息风通络。故能初投即效,俟风息热除,仅遗偏瘫之时,改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以益气养血,祛瘀通络。因患者年已逾古稀,精血衰耗,故佐以首乌、川续断、牛膝,滋养肝肾。临证组方,贵在临证应变,不可拘泥,本案能获痊愈,即在于此。

案例七

患者李某某,男,36岁。1978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偏瘫、失语近3个月。

病史:患者素嗜烟酒,喜食肥甘,体质较盛。于1977年12月26日晨始发偏瘫,口舌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血压140/90mmHg。当日印象为“脑血栓形成”,曾服中西药物。偏瘫失语依然,3月初查血清胆固醇为6.11mmol/L,至3月20日自觉饭后脘闷不舒,口不渴,头晕,查舌体胖,苔薄白,脉滑稍弦。

辨证:过嗜烟酒厚味,致伤脾胃,蕴湿生痰,痰湿流走经络,气血阻闭,发为是证。

诊断:中风(中经络)。

【治则】 健脾祛湿,化痰除风。

【方药】 保和丸加味。

【处方】 陈皮9克 半夏9克 茯苓12克焦山楂15克 焦建曲12克 炒卜子12克 连翘9克 黄芪15克 丹参18克 全蝎9克 天麻9克红花9克

【用法】 每日1剂 水煎服。

另用山楂每天2两,水煎代茶饮。

至6月8日共服中药7剂,查胆固醇已降至3.9mmol/L(未服西药降脂药)。

7月19日肢体运动恢复正常,运动自如,可骑自行车。惟不能远行。

按:此例为痰湿窜扰经络而发中风,因患者无神志异常改变,故属中经络之证。治用保和丸化裁,意在化痰消食和胃,健脾燥湿散结,增加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山楂消肉积,加丹参、红花,活血祛瘀以达除风目的;全蝎、天麻,除风,以达除风胜湿之用,本证关键在于痰湿,故方药配合不离其宗。

案例八

赵某某,男,58岁。

1980年12月26日自感有时错语,提笔忘字,继而舌强言謇。次日,口明显,完全失语,但神识尚清,肢体运动无碍,随送某医院神经内科,诊为“脑血栓形成”。后回本单位医院以此治疗,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20余日,症状变化不大而邀余诊治。

初诊(1981年2月2日):患者神清体胖,欲说不能,急躁,口眼㖞斜,痰多,饮食、二便均正常。舌质红,苔白,脉沉弦,血压140/100mmHg。证属风痰夹热阻闭窍隧,宜清化风痰,通络开窍。

【处方】 炒栀子9克 酒胆南星6克 陈皮9克 竹茹6克 辽细辛1.2克 石菖蒲9克 当归10克 郁金9克 生白芍10克 川芎6克 桃仁6克 红花6克 生姜2片

【用法】 水煎服。

二诊(2月4日):上药服2剂,舌已不红,余无进退,原方去栀子,加僵蚕、蝉蜕各6克。

三诊(2月14日):上药9剂,语言稍清,舌强减轻,口已不明显,血压130/90mmHg,上方加桔梗、丝瓜络各6克。续服。

四诊(2月20日):上药6剂,语言已清,惟激动时口吃不清,口已不,上方加全蝎9克,续服。

五诊(3月9日):症同上诊,痰热已减,复虑病久正虚。上方去桃红加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每隔3日服药1剂,以图慢病缓治。

六诊(6月26日):激动时语已不结,血压120/80mmHg,已能上班。上药续服,其法同前,以巩固疗效。

按:尝云“胖人多湿“本例患者体素盛,病起骤然,即病多痰。失语,口㖞,舌红,皆风痰夹热阻于络窍之征。用胆南星、陈皮、竹茹等,化痰;石菖蒲、细辛,郁金、开心窍以转舌机;僵蚕、蝉蜕,除风;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理血以助祛风之力,故初效明显。本证痰、热、风为急、为标,所以初以清化开窍为先;脾虚为本,故后期加黄芪、山药健脾除湿以杜生湿酿痰之源。病属慢性,故服83剂药,方收全功。

案例九

徐某某,男,53岁。1981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素质较差,7天前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经治鲜效,乃转余诊治。

诊见:除上症外,患侧麻木,口角流涎,言语不利,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腻,脉略滑。此系气虚不运、痰瘀阻闭所致,拟益气、涤痰、化瘀治之。

【处方】 当归15克 黄芪30克 红花8克橘红13克 半夏13克 天麻15克 桂枝8克 红参15克

【用法】 上方服3剂后,口眼斜减轻,半身不遂有好转,又以原方续服5剂。口眼斜纠正,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惟患侧还有麻木感,后改为八珍汤加减,以善其后。

按:中风一症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此患者虽突然半身不遂,但神志尚好清醒,显然属于中经络,由气虚不运、痰瘀阻闭经络,故治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之剂。方中黄芪、红参,补气;当归、红花,养血活血;天麻、橘红、半夏,祛风化痰,桂枝通阳气。俾痰湿去,气血通,则诸症悉除。

案例十

丁某某,男,15岁。1967年6月5日初诊。

其父代诉:10天前突然头痛,呕吐,四肢抽搐,痰声辘辘,昏不识人,在某医院治之无效,出院返家,邀余诊治。诊见:舌苔白滑而腻,脉弦数而滑,余症同前,综上诸症,乃属肝风内动,风痰袭络塞窍之中风证,治宜息风,豁痰,开窍,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 半夏12克 胆南星10克 橘红12克 茯神15克 远志12克 枣仁12克 石菖蒲12克 天麻9克 钩藤12克 甘草6克 3剂。

2月7日二诊:诸症大减,神志清醒,惟喉间痰多,身有微热,守原方加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健脾除痰;加柴胡12克,以疏肝清热,3剂。

2月10日三诊:诸症消除,脉舌正常,守二诊方3剂以善其后,至今健康,再无复发。

按:中风有闭、脱之分,本例属中风闭证。此系脾虚生痰,肝风内动,风痰相搏,袭络闭窍。上逆而头痛呕吐;阻络则四肢抽搐;闭窍则神志昏迷;脉弦数乃肝经风热;苔白腻为脾有湿痰。故方中用天麻、钩藤,除肝风以定抽搐;半夏、胆南星,化风痰以降呕逆;远志、茯神、石菖蒲、枣仁,安心宁志,醒神开窍;加白术、鸡内金,健脾化湿;加柴胡以疏肝清热,本例辨证准确,用药中肯,故此重证,数剂能挽回生命。

案例十一:卒中

王某某,女,54岁。

初诊(1980年3月10日,其爱人代诉):患者右半身不遂,昏迷不食4日,于4天前,因家务过劳。忽然晕倒不省人事,呕吐痰涎和咖啡色物,痰声如拽锯,大小便失禁。检查:神昏不语,口眼㖞斜,闭目不睁,鼻有鼾声,张口呼吸,右侧瘫痪,左侧上下肢时而抽动。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缓。《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乃素日气虚脏寒,邪风直中所发,治宜回阳救脱,祛痰开窍。

【处方】 生胆南星9克 川附子5克 石菖蒲9克 远志9克 人参15克

【用法】 1剂,水煎服,兼服苏合香丸,1日2次,1次半丸。

二诊(3月11日):上方服后,神志较前清醒,已能识人,并能简单言语,但仍謇涩,给其饮食已知下咽,守方续服。

三诊(3月12日):药后患者能坐起,右侧下肢略可活动,大小便仍失禁,宗原方加大蜈蚣3条,淡全虫5克,连进3剂。

四诊(3月16日):药后下肢运动自如,口眼㖞斜已纠正,饮食渐佳,大小便正常,原方去大蜈蚣,再进2剂。

五诊(3月18日):诸症已痊,脉象缓和,改予补阳还五汤巩固疗效,终收全功。

按:气虚脏寒,风邪中之。用生胆南星、川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化寒痰,回阳救脱;佐以石菖蒲、远志之辛温开心宁神。另服少量苏合香丸,取其芳香透窍,以祛痰浊,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用吉林参补气救脱。三诊加蜈蚣、全虫,搜风,兼能开通脏腑之瘀滞,故效彰著,后改予补阳还五汤调补收功。

案例十二:中风闭证

刘某某,男,55岁。1981年2月18日初诊。

患者于去冬腊月与伙伴进山采药,夜宿小店。晚饭后突发剧烈头痛,躁动不宁,恶心呕吐,自觉背部和两腿疼痛,继而发生谵妄,惊厥,渐渐出现昏迷。急送当地医院抢救,查患者颈项强直,有明显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血性,脑压增高。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甘露醇及止痛、镇静等药,治疗十余日,收效不佳,遂来郑求治于余。

初诊:患者神志不清,号叫不止,喉中痰鸣辘辘,身热口臭,面色黯且有垢。时而狂躁,语出不逊,时而昏迷,呼吸不均。左上肢和右下肢肿胀并伴有运动障碍。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有力。此乃肝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热壅盛,上蔽清窍所致,属中风闭证。治宜凉肝息风,豁痰开窍,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辅以紫雪丹。

【处方】 黄连9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云茯苓12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黄芩6克 大黄9克(后下) 钩藤12克 川贝母9克 石菖蒲9克夏枯草30克 制胆南星6克 甘草3克

【用法】 3剂。水煎服,紫雪丹每日2次,每次3克,开水冲服。

二诊:服上药后,神志稍清,痰吐觉爽,但头痛、肢体疼痛仍剧,颈项强直,拟上方去胆南星,加葛根30克,牛膝15克。3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药头痛减轻,肢体已不痛,项强消失,神志清楚,惟大便5日未下,照方去钩藤、夏枯草、胆南星,加重大黄至30克(后下),川厚朴10克,3剂,水煎服,同时停服紫雪丹。

四诊:服药后,大便下粪块甚多,食欲大增,头痛消失,可拄杖下床稍事活动,仍言语不利。

【处方】 黄连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石菖蒲6克 牛膝9克 僵蚕9克 白附子6克 丝瓜络9克 鸡血藤20克 苍术6克 甘草3克

【用法】 6剂。水煎服。

五诊:服药后,患者能弃杖下地活动,语言流利,守上方略有出入,坚持服用2个月,身体康复如常。

按: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病,起病急骤,表现突发剧烈头痛,项强,呕吐,或见肢体瘫痪,言语失利,甚则惊厥,昏迷。属于中医学之中风范畴。本例患者素体阳盛,痰热内蕴,加之奔波疲惫,肝风乘虚而动,引动痰热,窜扰经络,上蔽清窍,发为本病。其证属实,治疗急宜祛邪开闭,故首用大剂清热豁痰之品,并辅以紫雪丹以开窍醒神。后俟神清,停服此紫雪丹,症见便秘,遂投川朴,且重用大黄,因证选药,谨守病机,故能收到满意疗效。

案例十三:中风闭证

梁某某,女,57岁。1976年2月20日初诊。

患者素有头晕头痛病史。近几日自觉晕甚,胸闷,精神不爽,今天早晨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诊见:口眼斜,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喉中痰鸣,面潮红,息粗,左侧肢体偏瘫。脉来弦滑,证属肾水亏虚,肝阳上亢,风痰窜扰,痰闭清窍。诊为中风闭证,治宜滋水涵木,平肝息风,豁痰开窍。

【处方】 赤芍10克 川芎3克 当归10克生地黄18克 僵蚕15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鲜竹沥15克(冲) 天竺黄9克 2剂,至宝丹3粒分3次合药鼻饲。

二诊(2月22日):药后面部潮红渐退,神志稍见清醒,脉来关弦而劲,乃肝阳上扰未平,仍于前法治之。

三诊(2月25日):痰涎减少,肢能伸缩,脉转弦缓,肝风渐平。

【处方】 生地黄18克 赤芍10克 川芎3克当归10克 僵蚕15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阿胶12克(烊化) 天竺黄9克 生龟甲30克水煎服。

四诊(2月28日):神志清醒,饮食、二便均正常,惟偏瘫依然,奈阴血亏虚非急切可愈,后拟大剂益气养阴药善其后彻底治愈。

按:本例系中风闭证,主要是血燥生风,肝旺气逆,痰热闭窍所致。治当育阴潜阳,平肝息风,豁痰开窍为宜。故用补阳还五汤去黄芪、红花,佐以涤痰开窍、平肝镇逆之品力挽危局。待至后期在育阴药中复用黄芪、党参,使阴生阳和而效更捷。

案例十四:中风脱证

李某某,男,66岁。1970年3月5日初诊。

患眩晕并右手麻木已年余,近几日舌强语涩,但未加注意,今天突然仆倒,右侧上下肢偏瘫,到晚间病势加剧而就医。

诊见:口眼向左侧斜,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痰鸣辘辘,四肢厥冷,手撒,自汗,脉细弱。诊为中风脱证。急投补阳还五汤加减,补气固脱以防叵测。

【处方】 北黄芪120克 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熟附片9克(先煎) 胆南星4.5克 党参30克 橘络9克

【用法】 2剂,水煎鼻饲。

复诊(3月7日):四肢复温,虚汗止,痰涎减少,脉缓有力,仍神昏,但针灸有知觉,此痰化阳复之象,从前法出入。

【处方】 北黄芪120克 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川芎3克 熟附片9克(先煎) 党参30克当归12克

【用法】 2剂,水煎,鼻饲。

三诊(3月10日):神志转清,能言语,但口齿不清,饮食复常,右侧偏瘫依然,仍从原意加减治之。

【处方】 北黄芪120克 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川芎6克 熟附片9克(先煎) 党参30克红花9克 桃仁9克 当归12克

【用法】 水煎服,共服60余剂,偏瘫逐渐好转并能下床活动。

按:本例系中风脱证。脱证亦有阴阳之分。此例肢厥自汗属阳虚脱证,治宜潜阳固脱为先。方中补阳还五汤除去破血逐瘀的红花、桃仁外,黄芪用量宜大。方中用参附汤加潜阳固涩的龙骨、牡蛎,意在调和阴阳,益气固脱,令浮散之阳复回,获阳潜阴固之效。待病情稳定后,复以益气养血、祛瘀通络之法,以调偏瘫而收全功。

案例十五:口眼㖞斜(颜面神经麻痹)

赵某某,男,62岁。

初诊(1951年10月6日):患者素无他病,尚能参加劳动。于3日前发现牙关紧闭,开合不灵,口角向左㖞斜,诊其六脉浮弦,沉取缓弱无力,证系气虚受风,阻于络脉所致。治宜益气活血祛风。

【处方】 绵黄芪30克 酒当归15克 川乌、草乌、酒红花各6克 防风9克

【用法】 2剂。煎服。

二诊(1951年10月8日):诸症均轻,宗上方续服2剂而痊愈。

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年过花甲,久事操劳,正气虚损,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络脉,气血痹阻而发本病。依其主症,中医学则名为口眼㖞斜。方中黄芪益气;当归益血;红花、川芎、行血气以达血行风灭之能;川芎味辛气香具升散温通之功,上达巅顶可治风邪上扰,气血痹阻,清阳不升之面部诸风;川草乌补阳温通祛风。故服药4剂,气血得升,调理通达,邪祛收功。

案例十六:口眼㖞斜

张某某,男,68岁。1953年12月9日初诊。

病史:旬前寒夜围火取暧,时至子夜,身热汗渍,步至院庭,寒风刺面,回室即卧,翌晨,自感唇强面皱,目不能闭,食之羹粥,沿口角外溢。某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用西药治疗鲜效。

诊见:口眼向左㖞斜,语言謇涩,右眼不能闭合,口角流涎,精神尚佳,舌质淡,苔白腻,脉象左浮缓,右沉涩。证属风搏血结,络脉受阻,拟投祖传正面如神汤以祛风活络。

【处方】 制川乌10克 制草乌10克 制乳香10克 制没药10克 饴糖30克(用热药液烊化)

【用法】 2剂,水煎,早晚饭后热服。

盖被微汗,使风邪外达,气血得通。

12月12日二诊:药后,唇有蚁行感。顷刻症随微汗而失,现口眼已正,别无不适,停药观察。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年逾花甲,腠理失密,加之火炙,毛孔开放,风寒袭之,凝结于面,经络阻滞。寒者急而收引;风者驰而不收,川乌、草乌辛热性峻易上行,搜风祛寒温经络;乳香、没药,活血祛瘀通经络;饴糖佐川乌、草乌之峻,亦获甘缓拘急之功。

此方临床治疗多例,均较牵正散等剂效捷。但川乌、草乌必须如法炮制,生品禁用。若病久2剂不能尽瘥者,继用减川乌、草乌各为6克,并加当归10克,甘草10克,临床2周以内的病例,大部分2剂即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