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鉴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大人文学科传统

借鉴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大人文学科传统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往往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文史哲不分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前现代的学术现象。中国的学者尤其是人文学者,尤其应该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研究传统与学术风格,从而为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负责。
借鉴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大人文学科传统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借鉴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大人文学科传统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最不应该专业区分过细过死的领域,更不应该学科壁垒森严、难以逾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相合的价值观念与理论形态,中国古代人文学术从先秦以来就是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最早的文学研究,演变和产生于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对社会人生的论述当中,实际上从属于一个大文学或者大人文学说的系统。由于这种大文学或者大人文学科的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学研究注重人文性、关注总体性、有机性的特点,使用的范畴、概念具有浑朴性和模糊性,与西方学科范畴概念的逻辑性、条理性、规范性迥然不同。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强调丰富的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许多文学研究者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自己有着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成就,比如韩愈、苏轼,既是大文学家,又是大批评家,可以说是一身兼二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就是这样一门交叉性、互融性的学科,它的学科的边际不是很清楚,而其长处和特色也正在此。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联系,很少孤立地去看待事物,中国学术向来文史哲不分家,主张不同学科的交融贯通。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学术已成为一个不同学科间互有关联互有借鉴的共同体。一些思想火花和理论灵感,有时就是由于不同学科间的对话被激活的;不少新发现和原创性成果,是通过边缘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产生的。专业划分过细必然会割裂学科间的本质联系,造成知识面窄、思维模式单一。另外,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往往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文学现象,回应文学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来建构自己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他们对文学问题的研究,不仅持审美和批评的尺度,同时也作文化伦理的判断。而今天,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人文科学由于日益加剧的学科分化,导致社会参与能力与文化批判功能的丧失,这一点已经引起当代批判理论家的极大担忧。所以,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学术传统,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学科壁垒森严,学科关注点过于集中,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学术研究过于关注专业化而“文化贫血”的现象,都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文史哲不分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前现代的学术现象。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条件与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事新型文化创造也不可能是对传统学术的简单回归,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传统为源。学术研究如果离开了传统的依托,就失去了特异风采。中国的学者尤其是人文学者,尤其应该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研究传统与学术风格,从而为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负责。因为,当前中国文学研究中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学传统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站在21世纪的立场上来重新思考中国文学的一系列本质问题,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民族文化特质。当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词汇时,我们更有理由关注、推进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目前国内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还多是低水平的知识或方法的“拼盘式综合”,小才小慧、学风浮躁的狐狸式研究。有些交叉学科实际上是多学科的集合,学科间的联系不强,甚至是各自独立的话语,缺乏跨学科的对话和交流。真正的综合过程决不是一个拼凑的罗列的过程,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是突破学科、地区、部门的对立和纷争,寻求共同点和融合点,以便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对对象的具体的、系统的、总体的把握。跨学科研究的具体途径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其基本原则却是共同的,即是:以研究对象的整体存在为依据,以普遍联系的内在观点为准则,以对对象的具体的、总体的、系统的把握为目的,对具有关联性的不同学科彼此相异相对的各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以便创造出一个以总体认识为标志的、具有系统形态的新理论。对于似是而非的“跨学科”与超越学科限制的原创性研究,我们需要加以谨慎的区分。

文学是人学,而人性是一个无休止的、与人类生存状态丝丝入扣的永恒过程,这就意味着文学研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开放的知识探索领域,当然这并不否定特定的文学研究派别在特定的时期或出于特定的原因自我封闭与僵化的可能。学术研究总是存在向典范化或正规化方向发展的动势,在今天这个学术机构化已经成为无可逃脱的历史命运的时代尤其如此。然而,文学研究总是不断地从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艺术学以及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学术话语的持续碰撞中,获得新的立场和价值选择。文学自身具有跨学科的本质,所以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创新有必要突破现有制约发展的瓶颈,借鉴其他学科快速稳步发展的一些有益经验,进一步探索文学研究创新之路,打破现有的学术建制,大范围、多领域扩展视野,促进跨学科会通性研究,利用各种相关学科为文学提供方法和崭新视野,使其更具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最终达到提升我国文学研究水平的目的。

【注释】

[1]黎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2]钱钟书:《诗可以怨》,《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页。

[3]参见陶东风:《跨学科文化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的挑战》,《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4]蒋述卓:《1994—1995年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研究论文选摘·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95—1996年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