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者的比较

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者的比较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双相Ⅱ型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也说明在双相心境障碍患者中的确存在着一部分由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而修正诊断为双相心境障碍。那么这种由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以及相关问题与自然发展的躁狂发作而形成的双相心境障碍是否有区别或差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果再出现躁狂基本上就可以进一步认定是双相心境障碍。

临床上某些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出现躁狂发作,虽然有些诊断标准和专家对这种由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是否归类于双相障碍存在着争论,但是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这种情况下双相心境障碍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双相Ⅱ型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也说明在双相心境障碍患者中的确存在着一部分由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而修正诊断为双相心境障碍。那么这种由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以及相关问题与自然发展的躁狂发作而形成的双相心境障碍是否有区别或差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调查对象为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7月1日以抑郁为首发的、并有过至少1次转相的双相心境障碍患者共98例,其中目前为躁狂者68例,目前为抑郁者30例;98例病人中男性38例,女性60例;年龄16~69岁,平均(31.7±13.9)岁;病程0.5~25年,平均(5.8± 6.4)年。发病年龄6~65岁,平均(25.8±11.4)岁;有家族史(家族中一级、二级亲属)者35例,无家族史者63例;性格外向者41例,内向者57例;25岁以前发病者65例,25岁以后发病者33例。

一般认为,将抗抑郁药物在治疗2个月内产生的躁狂归结为药物所引起,为进一步确定这种关系,我们将抑郁病人在转相的过程中依然服用各类抗抑郁药物者或在躁狂出现前1个月内服用过抗抑郁药物者称为“药物转相(antidepressant-induced switching)”,共37例,转相前没有服用抗抑郁药物达1个月以上者称为“自然转相(spontaneous switching)”,共61例。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转相时间、个性、家族史以及临床相关问题进行两类病人的比较。

结果发现,98例以抑郁为首发的、并有过至少1次转相的双相心境障碍患者,“药物转相(antidepressant-induced switching)”者37例,“自然转相(spontaneous switching)”61例。药物转相者占所有转相病人的37.6%(37/98)。在所有的98例病人中,均已经完成1次以上的循环。所谓循环就是从抑郁转化为躁狂,再从躁狂到抑郁。如果再出现躁狂基本上就可以进一步认定是双相心境障碍。37例中有25例完成2次或以上的循环,15例完成1次循环。

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相关资料的比较见表9-1。由此可见,药物转相者年龄大于自然转相者,但是药物转相者的转相时间短、外向个性者多。在临床方面,药物转相者每次发作病程方面除与自然转相者有差异外,其他方面没有差异;在治疗方面,虽然药物转相联合心境稳定药者与自然转相者有差异,但是抗抑郁药物的应用还是促进了时相的转化,见表9-1。

表9-1 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相关因素的比较

(1)可见自然转相与药物转相之间还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是这些都是“事前”现象。还有比较分析自然转相与药物转相的躁狂表现有一些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