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相障碍指躁狂发作与抑郁

双相障碍指躁狂发作与抑郁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心境障碍中,单相与双相障碍的年龄差异是存在的。双生子和家系调查研究表明,双相障碍与遗传的联系很密切,密切程度几乎超过所有的精神疾病。与对照组相比,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罹患心境障碍者较多。在父母双方患双相Ⅱ型障碍的患者的患病概率为75%。对于双相障碍的病人,这种特征似乎更为显著。

所谓软双相性抑郁,是针对典型的“硬双相”提出来的一个实用性概念,就是指目前为抑郁发作,但却具有某些特征,而且过去的确没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抑郁症,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其具备了向躁狂转化的可能性,这些特征包括:①发病年龄轻,在20岁左右,特别是20岁以下的女性病人;②有阳性家族史,特别是家族中有双相心境障碍的病人;③过去或病前的个性是循环型性格;④过去有过循环型心境障碍,但至今的确没有躁狂或轻躁狂的发作;⑤过去做事情风风火火,精力旺盛,个性外向;⑥其他某些特征,如性别、生物节律变化等。这类患者从来不被诊断为双相抑郁(双相Ⅱ型)。为什么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本来就是单相抑郁的病人会变成“软双相抑郁”呢?

1.关于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的病因学意义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情感性疾病还是精神分裂症。在心境障碍中,单相与双相障碍的年龄差异是存在的。一般来说,双相障碍的起病年龄低于单相(抑郁),例如,大多数双相障碍的患者在20几岁时首次发病,疾病的高发年龄在15~20岁,而低于单相障碍的平均26.5岁。在一项大规模的社区横断面调查也显示,双相Ⅱ型障碍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而单相障碍的发病年龄为21.7岁。实际上,双相障碍的起病年龄可以还要早。这也实际上提示,发病年龄早,暗示有可能这些病人是双相障碍。一般来说,双相的亚临床综合征在平均14岁的时候就可以变得比较明显,而真正的双相障碍的发作在以后的不久时间内就可以出现,双相Ⅰ型往往可以在18岁以前发病,双相Ⅱ型则在21岁之前就可以发作。这些资料说明,发病年龄越早,就更可能为双相障碍,即使开始时为单相发作,但随后也可能改变诊断。

2.关于家族史 无论是何种的遗传学研究都提示,精神疾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学因素。而对于双相情感性疾病来说,遗传学因素就显得更为明显。双生子和家系调查研究表明,双相障碍与遗传的联系很密切,密切程度几乎超过所有的精神疾病。与对照组相比,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罹患心境障碍者较多。一级亲属或直系亲属有15%的可能发展为双相疾病。在父母或同胞患有双相Ⅰ型障碍的人群中,将要患病的可能性为4%~24%,双相Ⅱ的患病率相对略低,父母或同胞患有双相Ⅱ型障碍者也有1%~5%的概率患病。在父母双方患双相Ⅱ型障碍的患者的患病概率为75%。说明双相疾病的存在是遗传学上的一个重要提示,其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同时也更有可能是“对等”遗传。

3.关于病前个性 情绪高昂(hyperthymia)、心境恶劣(dysthymia)以及循环型情绪(cyclothymia)一直被认为是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的长期表现形式,它们有可能就是气质的持久性的调节出了问题,这不仅是心境障碍发作的危险因素,也是向躁狂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循环型情绪问题,它是心境和行为表现的两个极点(poles)的交替。一个极点是现象学上类似于双相抑郁、不典型抑郁或心境恶劣,伴有过度睡眠(hypersomnia)、食欲旺盛(hyperphagia)、乏力(lethargy)和悲伤,也有的表现睡眠减少、精力旺盛和言行滑稽(jocularity)。另一个极点是情绪高昂,表现类似直至高极点,可能偶尔伴有心境恶劣,而心境恶劣相似于这些现象的低极点,有时可能有重性抑郁发作(双重抑郁)、或轻躁狂发作之后伴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这提示,病前的个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这个线索有可能就是识别双相障碍的重要特征,因为,即使是单一一次的抑郁发作,如果伴有循环型人格或者是病前精力旺盛、做事风风火火,或者是经常有心境恶劣,这种情况就可能暗示极可能有双相的可能,因此在治疗方面应该考虑到转相的可能。Akiskal等的研究发现,仅有6%的循环型心境障碍转变为双相Ⅰ型,但是却有25%的会转变为双相Ⅱ型。

4.临床特征 在我们的临床当中,有时可以见到“混合型”,所谓混合型就是由躁狂和抑郁的症状交织在一起,实际上,它本身就是双相。如果以躁狂为主,那它基本上就是双相的,因为在混合型的状况下,40%的躁狂病人可出现突出的抑郁症状的心境恶劣。实际上,这种混合型涵盖了两种情况,一是心境恶劣性躁狂,另一个就是超快速循环型。无论是哪一种,它们对锂盐的效果都不好。这对于临床来说,还难以称之为“软双相”。因为它至少已经表现出了躁狂和抑郁的表现。但是,对于一些抑郁,出现迟滞、生物节律明显,或者焦虑明显、易激惹以及精力增加、睡眠减少显著的情况下,要考虑双相的可能性,而且是混合性躁狂的可能,也就是心境恶劣性躁狂,要引起重视。这就是说,对于抑郁症病人,要注意这些症状的收集和观察,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就提示治疗策略上需要变动或更改。

临床特征依然是诊断学的重要依据。在几乎所有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双相障碍的诊断有其自身的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对过去相反时相的病史进行采集,因此这就有可能造成了对双相障碍的漏诊。因为一旦忽略了过去相反时相发作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忽视了双相障碍的诊断。特别是忽视了不太严重的轻躁狂、情绪高昂、睡眠需要减少等症状或疾病形式,就可能做单次或反复抑郁发作的诊断。这也是在临床中最容易遗漏的内容而造成漏诊。除此之外,临床特征还包括目前的重性抑郁发作超过3次、短暂的重性抑郁发作不超过3个月、精神病性抑郁、产后抑郁等。

(1)关于疾病形式

①发作性:发作性(episodicity)至少有两个概念,其一是疾病的发作的形式或特点;其二还表示疾病有一个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对于双相障碍的病人,这种特征似乎更为显著。有研究发现,发作性病人的抑郁症状更多见,而且精神病性症状显著,父母常常有双相疾病,这些病人除了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以外,还特别有典型的躁狂症状,同时这些病人还有特别多的自杀企图。

②反复性:反复性(fecurrent)实际上就是反复发作,也可以称为高复发性,这种高复发性主要是指至少4次以上,这种病人往往具有双相障碍的特征。Benazzi(2002)的研究发现,高复发组抑郁虽然双相家族史以及非典型抑郁少于双相Ⅱ抑郁,但发病年龄、轴Ⅰ的共病、抑郁的时间与双相Ⅱ抑郁无差异,而与低复发组抑郁相比,高复发组抑郁发病年龄更早、更多轴Ⅰ的共病、抑郁时间长、更多非典型抑郁和更多双相障碍家族史,这说明高复发性抑郁有可能是双相抑郁的一种形式。

③节律性:生物节律性(biorhythm)是过去被认为内源性抑郁的特点之一,如晨重夕轻等。有研究发现,双相抑郁病人的这种特点似乎更为显著。

(2)关于临床特征

①混合性抑郁(depressive mixed state,DMX):混合性抑郁是指在抑郁的基础上混合有某些躁狂症状,特别是易激惹、比赛性或压力性思维联想、精神运动性激越或注意的障碍(随境转移)。在这种情形下,抑郁症可能是双相抑郁。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某些躁狂症状,自然是双相疾病的可能性大。Benazzi等(2001)研究发现,2项混合性躁狂症状(DMX2),在双相Ⅱ中是73.1%,在单相抑郁中仅42.1%,差异具有显著性。如果是3项(DMX3),双相Ⅱ中是46.3%,单相抑郁仅有7.8%,差异更为显著。所以DMX2和DMX3都具有很高的阳性预测值。DMX2虽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偏低,而DMX3的敏感性只有46.3%,而特异性却高达92.3%。但无论如何,如果抑郁症具有这些特征,提示双相抑郁的可能性大。

②非典型抑郁(atypical depression):不典型的抑郁症状主要是指睡眠多、食欲增加、体重增加以及某些精神病性症状。这些特征在双相Ⅱ抑郁与单相抑郁相比,差异显著(45.4%和25.4%),OR为2.4,因此,非典型抑郁似乎是双相Ⅱ抑郁的一个标志。这种非典型抑郁对于双相Ⅱ抑郁的敏感性45%,特异性为74%,其中睡眠过多的敏感性为35%~51%,特异性为80%~81%,阳性预测值80%,这说明非典型抑郁症状可能与双相抑郁的联系更为密切。

③激越性抑郁(agitated depression):这种激越性抑郁在双相Ⅱ抑郁与单相抑郁差异有显著性(80%和54.1%,P=0.000 1),而且激越性抑郁与非激越性抑郁相比,更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早、病程长、反复发作次数多、更多的非典型抑郁,更为重要的是有更显著的双相疾病家族史,而这些特点正是双相障碍的特征。

④其他特点:有研究认为,除了以上抑郁症状学特点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症状学特点提示双相疾病的可能,如精神运动性抑制(敏感性83.3%,特异性58%,阳性预测值76%)、精神病性症状(敏感性69.8%,特异性62.7%,阳性预测值75%)。自杀特征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特点,但是特异性偏低。

5.药物性躁狂发作 在过去的诊断概念中,药物,特别是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出现在抑郁症病人的病史中,虽然频繁,但并不作为“双相”的依据。的确,在这种状况下出现的躁狂发作或轻躁狂是难以用一种原因来解释的,到底是药物的作用还是疾病自身的转相无法界定。回顾性的研究以及大量的临床经验提示,如果一个抑郁症病人,在抗抑郁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躁狂或轻躁狂的发作,这个病人的最后的双相障碍的诊断概率几乎是100%,特异性也高达98%,因此,只要出现这种情形,就应该诊断双相障碍而进行双相障碍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