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胼胝体变异

胼胝体变异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生后的新生儿,胼胝体的MR信号强度接近于脑灰质,外形薄而平。9~10个月婴儿的胼胝体形态及MR信号可与成年人相仿。胼胝体的体部厚度较一致。一些文献已将峡部视为正常胼胝体解剖结构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应正确解释胼胝体形态及MR信号强度随年龄不同所发生的改变。对于小儿胼胝体和成年人胼胝体峡部的局部形态改变,不应将其误诊为胼胝体发育不良或萎缩。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连合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和穹窿连合。胼胝体是最大的连合纤维,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两侧半球脑组织的相应区域。纤维通过向前、后和两侧放射,联系两侧半球的额、枕、顶和颞叶。在脑的正中矢状切面上,正常的胼胝体为一宽而厚的纤维板,呈弓形,由前向后可将其分为嘴部、膝部、体部及压部(图1-3-4)。胼胝体在整合大脑半球之间的神经信息、促进大脑皮质的功能发育以及学习、记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出生后胼胝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程度可反映脑白质髓鞘形成的情况。

图1-3-4 正常成年人胼胝体MRI
正中矢状面T1WI显示胼胝体呈弓形高信号结构,分为嘴部(1)、膝部(2)、体部(3)及压部(4)

MRI上胼胝体的信号和厚度因年龄不同而表现不同。与灰质相比,出生前的胼胝体在T1WI为低信号,外形很薄,在常规矢状面影像不易显示。出生后的新生儿,胼胝体的MR信号强度接近于脑灰质,外形薄而平。出生后胼胝体发生的第一个变化是膝部增厚,发生的时间先后虽有差异,但最早可出现于出生后2~3个月。膝部的膨大可能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下部连接两半球间轴索的髓鞘形成有关。出生时胼胝体压部的大小或厚度介于胼胝体膝部与体部之间,而后缓慢增厚,在出生后4~5个月时迅速增厚。在出生后7个月末时压部的大小或厚度与膝部大致相仿,以后压部继续增大直至1岁。压部的轴索起源于视觉或与视觉有关的脑皮质,故压部的迅速增厚可能与小儿在4~6个月时视觉功能迅速发展有关。胼胝体的体部在整个儿童期保持缓慢增大,没有特别迅速的生长阶段。9~10个月婴儿的胼胝体形态及MR信号可与成年人相仿。成年人胼胝体在T1WI呈高信号,外形较厚。

一般认为,胼胝体在发育至成年人阶段前其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增大,50岁以后胼胝体随年龄增长而进行性萎缩。尚不明确在成年人阶段胼胝体的大小是否随年龄而改变,不同的研究结果提示其可无明显变化、轻微变薄或增厚。胼胝体的体部厚度较一致。但是,在体部和压部交界处有时形成一个局部较薄的区域,称之为胼胝体峡部(图1-3-5),为解剖变异。文献中胼胝体峡部的发生率为22.9%~73%,可见于婴幼儿、儿童及成年人。一些文献已将峡部视为正常胼胝体解剖结构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应正确解释胼胝体形态及MR信号强度随年龄不同所发生的改变。对于小儿胼胝体和成年人胼胝体峡部的局部形态改变,不应将其误诊为胼胝体发育不良或萎缩。

此外,成年人胼胝体的膝部与体部交界处可以稍微变薄(图1-3-6)。在一些透明隔腔较大的人,胼胝体因受其长期压迫不仅可以整体变薄,而且较为平坦(图1-3-7)。胼胝体的膝部和压部有时呈现球状膨大,这种变异通常仅见于成年人(图1-3-8)。

图1-3-5 胼胝体局部较薄
正中矢状面T1WI显示胼胝体的体部和压部交界处变薄,形成峡部(箭)

图1-3-6 胼胝体局部较薄
正中矢状面T1WI显示胼胝体的膝部与体部交界处局部变薄(箭)

图1-3-7 胼胝体变薄
A.头颅轴面T2WI,透明隔腔较大(箭),B.正中矢状面T1WI。胼胝体受压变薄(箭),各部位厚度相差不显著

图1-3-8 胼胝体局部膨大
正中矢状面T1WI显示成年人的胼胝体压部呈球状膨大(箭)

(赵殿江)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7-128

[2]杨军乐,张秋娟,郭佑民,等.正常成人胼胝体面积磁共振成像定量对比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7):798

[3]古爱平,邹 艳,蔡 军,等.正常人不同年龄群胼胝体的MRI研究.解剖学研究,2009,31(3):188

[4]缪 飞,沈天真,陈星荣,等.中国人正常脑干、小脑、胼胝体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临床放射学杂志,1993,12(5):2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