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多维动因

高校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多维动因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长期以来积极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内群众性、公益性活动,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机制,努力服务周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也是弘扬大学精神的一部分。
高校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多维动因_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世博会志愿者

一、高校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多维动因

1.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青年志愿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减少社会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另外,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青年志愿者由不同阶层的成员自发组成,他们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理念而聚集在一起,成员间形成了友爱、互助、进步、奉献的新型互动关系,原有的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已退居次要地位。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个载体,把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社会和谐,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学习工作环境的改善、师生关系的和谐,还体现在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们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认知和剖析社会现实,从而形成符合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定的价值观。由此从价值观上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认识及社会需求层次,进而促成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调控,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必要的个体基础。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法律普及、文明宣传、环境保护及爱心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2.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需要

高等学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而其中人才培养无疑是高校最核心的功能。长期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活动的理念与高校的育人方针要求是一致的,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也可以让他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社会,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学习知识、了解国情、增加阅历,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锻炼增长才干,将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的杨河教授曾说,“志愿服务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比如,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已连续实行了7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不仅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其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成长为国家建设栋梁之才。

3.弘扬大学精神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需要

大学绝不仅仅是校园中教师和学生的大学,而是全社会的大学。弘扬大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是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长期以来积极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内群众性、公益性活动,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机制,努力服务周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这使得高校的师生已经自觉地成为大学精神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服务和感染其他群体。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也是弘扬大学精神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也逐渐从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公民社会的健全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需要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支撑,培养公民意识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需求。如何强化对青年一代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公民权利、积极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则是保障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志愿服务是大有可为的。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关爱的表现,也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志愿服务的效果不仅提升了道德或具体的能力,也使公民的公共精神得到培养和提升。在我国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清晰地意识到其中所包含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因素,并逐渐将“志愿者”认同为一个超越年龄、职业、收入、地位等界限的共同社会身份。显然,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展开,随着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的渠道越来越广阔、形式越来越多样,志愿服务对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培养的推动作用将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们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在他们这样一个群体身上,就集中体现了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与和谐的价值观。

4.大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

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是大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必经之路,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是为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使他们在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人文环境下接受磨炼和挑战,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对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践行“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奋精神;在服务实践中对疑问和难题的不断克服和解决,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将为个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本身也是情感奉献、情感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弘扬,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奉献爱心、服务他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2008年的北京奥运志愿者接受的是全世界文化的熏陶,传递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而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对大学生志愿者乃至所有大学生来说,更是一顿文化大餐,对他们开阔眼界、提高自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