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药时辰给药的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中药时辰给药的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药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与功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有极大的影响。指出了中药正确的服药时间及服用方法可以加速病情好转,而错误的服药时间与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根据传统用药理论,依据药物性质和人体饮食起居规律,又结合现代药物科学知识,掌握具体中药的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与功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有极大的影响。《汤液本草》:“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可见古人对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有很深的体会,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指出了中药正确的服药时间及服用方法可以加速病情好转,而错误的服药时间与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中药服药时间与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一般中药通常需每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以每天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以根据医师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快速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根据传统用药理论,依据药物性质和人体饮食起居规律,又结合现代药物科学知识,掌握具体中药的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一)中药的服药时间

按时服药是保证药效的重要环节,具体的服药时间应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具体服药时间如下。

1.饭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min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应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够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进入肠道,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至于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min服药。病位在上者,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宜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不良反应

3.餐间服 即在两餐之间服药,可以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用。

4.空腹服 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没有食物,此时服药可以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药物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在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用,这样可以使药物迅速进入肠道,并保持较高的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应当如此,以增强药物疗效。

5.睡前服 为了顺应人体的生理节律并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有些药物宜在睡前服用。一般在睡前15~30min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胁病症者,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而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 主要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1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7.定时服 有些疾病定时而发,只有发病前某时服药才能见效,如抗疟药应在疟发前2h服药。

8.不拘时服 病情危险,应当不拘时服药,以便力挽狂澜,救治危重患者。如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安宫牛黄丸、通关开窍的苏合香丸等急救药品应及早投药;解表药也应用之及时,以免病邪由表入里,应及早服用。有些方剂应当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和病情进展情况调整服药次数,危重患者可以日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如银翘散,患者高热时可每日服2付,每日4次;发汗剂、泻下剂应掌握以得微汗、得下为度,而不拘泥于定时服用,如桂枝汤、麻黄汤可将1剂分3次服用,首次得汗则停止服用,无汗可在半日内再服用第2、3次,但不可大汗淋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全剂分2或3次服用,首服得下,余可勿服,无大便再服。

总之,服用中药的时间应当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决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中药的服药方法

中药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临床用药时,温性、热性药应乘药液温热时服下;寒性、凉性药应在药液冷却后饮服,此服药之法,取“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之理,即寒性病用温性、热性药而热服之,以增强药物的温性而提高疗效;热性病用寒性、凉性药而冷服,以达到更好的降温和泻火作用。

1.温服 一般药物均应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用。如平和补益类药物,均宜温服,使其益气,增强补益的功能。

2.热服 凡伤风感冒的药物,应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物也应当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3.冷服 在药液冷却后服用。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冷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寒性药剂放凉后服,如治疗大热实证病症者;二是指热性药剂冷后服用,如治疗真寒假热病症。

4.顿服 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是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物。

5.频服 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应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后立即停药,一定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

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三)常用5种类型中药的正确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1.丸剂 丸剂是指多种药物与赋形剂混合制成的内服固体制剂。中药丸剂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蜜丸,有以水或其他液体为黏合剂制成的丸药,也称“水泛丸”,有以米、面等为赋形剂制成的糊丸,还有以蜂蜡为赋形剂制成的蜡丸,现代丸剂还有浓缩丸、滴丸等剂型。

优点:丸剂的优点是在于能在胃肠道内缓慢崩解,逐渐释放药物。符合慢病缓治的原则,并具对毒剧药物起延缓吸收的作用。

服用方法:丸剂可以吞服、嚼服,较大的蜜丸可以分搓成小粒吞服,水糊丸较硬,内服后对某些患者胃部引起不适感,可以先用水浸溶化后服用。但对胃消化道有强烈刺激的药物不能溶化后服用。

2.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磨成细粉供内服、外用或其他特殊之用。

优点:散剂比丸剂、片剂发挥作用要快。特别是在中医外科外用时,散剂便于灵活运用,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

服用方法:内服散剂容易刺激呼吸道及消化道,不容易下咽,可以用水拌成糊状内服或随饮食拌服。外用的散剂用于撒布疮面,如平肉散,肉芽生长过高时用之,使其表面腐蚀脱落与皮平,便于皮肤生长;生肌散用于肉芽新鲜的溃疡,有生肌收口的作用。

3.煎膏剂 煎膏剂又称膏滋,是用中药经多次加水煎煮,去渣,将药液再蒸发浓缩,加入砂糖、冰糖、饴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半流体膏状制剂。如益母草膏、养阴清肺膏、雪梨膏等。

优点:吸收快,便于服用。

服用方法:服用时以温开水冲服。

4.汤剂 是将各种药材放在一起,用沙锅煎成汤。煎30min左右,药物成分溶于汤中,倒出150~200ml。一般1剂药煎2次。

优点:吸收快,起效快。

服用方法:一般早晚各服用1杯。现在很多医院为患者代煎药,非常方便。有些汤剂为洗剂,按医生叮嘱洗患处即可。

5.中药口服液 是一种利用现代工艺,萃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最终制成的浓缩液。一般每支10ml,每盒10支。

优点:口味好,服用方便。

服用方法:一般每次1支,每日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