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腰痛的康复治疗概述

腰痛的康复治疗概述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在对引起腰痛的原发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相应的康复治疗。2.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的综合康复疗法是原发性腰痛的首选治疗。卧床休息不是腰痛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应避免依靠单纯长期卧床治疗腰痛。在卧床期间应完成腰痛的病因学诊断,同时开展相应的治疗。对腰痛恢复期或腰部手术后恢复期患者,在结束卧床后可佩戴腰部支具早期开展康复活动。手法治疗的机制主要是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

(一)腰痛的康复治疗原则

1.在对引起腰痛的原发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相应的康复治疗。根据临床病史和体征及影像学资料明确腰痛是原发性、继发性或牵涉性腰痛。如为继发性腰痛或牵涉性腰痛应明确原发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在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康复,对脊柱伤病引起的腰痛需要手术治疗者应在手术后早期开展康复(详见相关章节)。

2.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的综合康复疗法是原发性腰痛的首选治疗。综合应用药物治疗(主要是NSAIDs、抗痉挛药物乙哌立松及神经营养药甲钴胺等)、牵引疗法、物理因子疗法、推拿按摩及封闭疗法可提高腰痛治疗效果。国外最近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急性腰痛的治疗中保持适度活动,开展运动疗法(发病后4~6周)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确定的治疗效果。而应用麻醉药品、地西泮等药物超过2周、全麻下进行手法治疗(推拿或正脊)及应用硬塑背心等治疗方法可能是有害的。有氧运动、躯干肌肉训练、硬膜外封闭、针灸腰围、生物反馈、物理因子治疗(冷疗、热疗、微波、按摩及超声波等)等治疗方法可能是有效的。

3.运动疗法是原发性腰痛和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继发性腰痛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运动疗法。原发性腰痛,如当腰椎退变和损伤等因素失去内在稳定时,腰椎旁肌超负荷工作,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这种状况持续发展易致腰椎旁肌劳损,椎旁肌肌力下降,腰椎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柔韧性等功能也因此下降。很多研究表明慢性腰痛与躯干肌无力有关,研究表明腰痛的患者腰大肌和背肌容积减少,而腰背伸肌无力与腰痛关系更明显。应用Cybex训练系统测试肌力发现既往没有腰痛的正常受试者无论男女伸肌的力量总是比屈肌的力量大,伸肌与屈肌肌力的比值为1.5,而在慢性腰痛的患者中伸肌与屈肌肌力的比值为0.9。同时,腰痛患者常因活动减少致椎旁肌失用性萎缩无力。腰痛与腰肌无力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腰痛难以治愈。因此在病情许可时应加强腰椎旁肌尤其是伸肌训练,这在治疗和预防腰痛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方法见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章节)。

4.卧床休息与支具制动是腰痛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休息疗法是治疗腰痛特别是急性腰痛的常用方法。卧床休息可减轻脊柱应力负载,促进软组织恢复,缓解肌肉痉挛及受压迫神经根水肿,从而达到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卧床时间应因腰痛程度及原因不同而异,一般的腰痛可休息1~3d,而严重的腰痛可休息2~6周。卧床休息不是腰痛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应避免依靠单纯长期卧床治疗腰痛。在卧床期间应完成腰痛的病因学诊断,同时开展相应的治疗。对腰痛恢复期或腰部手术后恢复期患者,在结束卧床后可佩戴腰部支具早期开展康复活动。

(二)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1.体位疗法 体位对腰椎负荷具有重要影响。立位及坐位下脊柱的负荷由某节段以上的体重、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等形成的力矩总和所构成。根据病因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体位疗法,对小关节滑膜嵌顿可采用向疼痛的对侧方向过屈的体位。对屈曲位发生的肌痉挛性疼痛,应采用背伸位体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保持正常腰椎生理曲度,如卧硬板床及屈髋屈膝90°体位,避免弯腰久坐,以减轻腰椎间盘内压。

2.肌力训练 包括背伸肌及屈曲肌力增强训练(详见第5章)、躯干肌群(前屈肌群、后伸肌群)肌力的不平衡、腰骶生理曲度不良(前凸过大、过小甚至僵直,侧弯等)、腰骶结构不良(骶裂、移行椎等)、腰椎间盘突出等,均应进行相应肌力训练。常用有Mckenzie式背伸肌训练及Williams式前屈肌训练等,主要适用于亚急性期与慢性期。近年来,挪威还研究出一些新型的运动疗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悬吊式运动疗法(suspensory exercise therapy,SET)(详见相关章节)。

3.腰椎稳定性训练 即通过椎旁肌肉等长收缩肌力增强来增加腰椎稳定性。具体方法:俯卧位压住大腿及肩部,做背伸动作5~10秒/次,10~20次/组,以增强背伸肌及臀肌的肌力。仰卧位压住骨盆及胸部,收缩腹肌。在康复球上进行腰椎动态稳定性训练等(详见慢性腰痛康复)(详见相关章节)。

4.牵引 通常有骨盆牵引、自身体重悬吊牵引等方法。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或错缝)、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滑脱、腰肌筋膜卡压、腰肌痉挛等症(详见相关章节)。

5.手法 运用各种手法治疗下腰痛常有较好疗效,是我国传统医学特色之一,在西方国家也获得普遍认可及应用。手法治疗的机制主要是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特别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或错缝)、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肌筋膜卡压、腰肌痉挛等症。

6.脊柱调衡疗法 是建立在对脊柱的解剖、生物力学关系及其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内外动态平衡失调等理论的基础上,对脊柱各关节包括骨盆的移位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采取各种矫正手法。针刺调节、针(刀)松解等方法,使错位的脊柱、骨盆归位,恢复正常的内平衡关系。

7.整脊术(chiropratic manipulation) 国外应用较多,对急性软组织性下腰痛有效,但对有根性刺激症状者及慢性下腰痛疗效较差。

8.理疗 下腰痛急发时可选用局部冰敷,亚急性期可用温热疗法,治疗性超声、电疗、直流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中频电疗、高频电疗、EMG生物反馈等可酌情选用。

9.封闭疗法 详见相关章节。

10.矫形器应用 配用内置支撑钢条的弹力腰围,可用于下腰痛急性发作时,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压缩性骨折等症。

(郭险峰 关 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