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研究的路径选择

对外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研究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对外汉语的口语课程,赵元任先生认为,发音、语法、词汇是口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而在这三部分中,发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两部分的语言表达。对外汉语教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人数上的猛增带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压力也随之增大。据了解,该学院汉语语言生大部分学习期限为6个月至1年,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更新,这其实不利于教学的持续性。

▲林玉佳

作者简介:林玉佳,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汉语语音教学。

【摘要】我们如今在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重语法轻语音”的现象尤为突出,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发音只要基本正确即可,但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语言而言,某一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微小失误,就很可能导致整句话表情达意的偏差,使学生掌握汉语不应局限在生词语法,也应尽力让学生说得一口流利标准的汉语普通话。笔者认为,语音教学在口语课程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语音教学的基础出发,分析不同国家学生的语音缺失,试论证语音教学在口语课程中的可行性,并提出语音教学的初步设想和教学思路。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汉语语音

据汉办的统计,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全球学习汉语的外籍人士已超过1亿,且学习汉语的人数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针对对外汉语的口语课程,赵元任先生认为,发音、语法、词汇是口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而在这三部分中,发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两部分的语言表达。[1]W. F. 麦基在《语言教学分析》中指出:在学生练习口头表达之前, 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语言的发音,如果他一旦形成了错误的发音,将极难纠正。[2]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西方的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引进,之前的“音素教学法”逐渐被“语流教学法”所取代,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如今的教学任务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级别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汉语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以重庆大学为例:阅读课(4课时/周)与写作课(2课时/周)为中级和高级才开设,初级班只开设综合课(10课时/周)、听力课(4课时/周)、口语课(6课时/周)。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除综合课外,只有听力课和口语课是贯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间接说明在任何阶段口语课都是教学的核心之一。

(一)学生差异

1.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数量猛增

中国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到中国学习,同比增长5.77%,占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报告称,过去10年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不断增长,中国攀升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加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及相关中文学校,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突破1亿。人数上的猛增带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压力也随之增大。

2.流动性较大

除了学位学习以外,更多的外国学生倾向于来华进行系统的语言学习,这样的学习期限一般在3个月至1年。以重庆大学国际学院为例,2014—2015年第二学期共开设语言班11个,以每班15人计算,每学期大约有150人左右在该学院学习汉语。据了解,该学院汉语语言生大部分学习期限为6个月至1年,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更新,这其实不利于教学的持续性。

3.基础不一

一部分留学生在前往中国学习之前,多少有一些汉语功底,因国外的汉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提供良好的口语教学与交流环境,导致一些学生在国内学习到了一些不正确的汉语发音,而这样的发音往往又是根深蒂固、很难纠正的口语顽疾,所以导致来华学习之后汉语发音仍然不够准确。

(二)教师差异

1.全职专业教师严重匮乏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思想:中国人都可以完成对外汉语的教学,因为中文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其实会中文与会教中文却是两码事。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西南地区优秀的外语类专门院校,也是在2015年才真正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专业;纵观整个重庆市,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也仅有4所,与猛增的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比起来,我国对于对外汉语教育的师资培养明显不足。

其次,对于口语教学而言,教师本身的中文口语水平也应该有较高要求。中国是一个多省份多民族的国家,各地方言和各民族语言多少对于教师本人的口语水平有一定影响,留学生初来中国,在汉语学习方面,特别是口语学习方面,对于教师的依赖、模仿也是必经的学习路径,如若教师口语水平不达标,很可能影响学生的口语学习。

2.教学思路不统一

在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口语方面即普遍强调音素教学。70年代,欧美国家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特别是视听法、功能法和句型教学。80年代,功能教学法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我们普遍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习惯将口语的语音训练放在语言对话之中,整个课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语言表现、语法运用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初级口语(Ⅰ)中也仅有5课专门涉及语音教学,大约占整学期教学课时比例的1/5。

而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口语中的语音教学相当重要,如果初级阶段不打好语音基础,到了中级甚至高级的时候将更难纠正,所以在初级的口语课程中,更加重视字、词的发音,将部分语法练习进行弱化。

这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音素教学法”和“语流教学法”,虽然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倾向于后者的教师更多,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初级和中级阶段更多使用的是“音素教学法”。

二、语音教学对于口语课程发展的重要意义

盛炎在《语言教学原理》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美国留学生在一个车站上,问一个老人:

“你愁不愁?”

“不愁。”老人回答,心里感到很奇怪。

“你丑不丑?”

“……”老人很生气,心里想:我丑不丑跟你有什么关系?没有回答他。

“你臭不臭?”

“……”老人瞪了他一眼,心里想:我刚洗过澡,怎么会臭呢?这个老外神经一定有毛病。学生发现老人生气了,忙拿出一盒烟,解释说:

“老伯伯,我问你,抽不抽烟?”

这时,老人才恍然大悟,化怒为喜。[3]

在这里的美国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只是在声调上出现了问题,导致整个句子表情达意出现了偏差。在口语教学中,从中级开始,语音教学就基本没有进行单列,但我们经常在考试中看到这样的题目表述方式——“请用正确的语调朗读以下的文字”,教学中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只安排语法教学和分组讨论,大量的挤压语音学习和巩固的时间,又怎么能用“正确的语调”朗读呢?

大部分留学生学习中文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在这里,“迁移”指的是以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就叫正迁移,反之,便叫负迁移。[4]

在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中,各国留学生都有着语音方面的巨大缺陷。例如,日本学生声母发音中缺乏送气音,韩国学生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容易混淆,英国或美国学生去声的全降调51容易发成53。这些都多少受到了自己的母语影响。中文的21个声母、39个韵母以及4个声调(轻声不计算在内),组合起来大致有1500多种发音,即使语法知识点掌握得很好,因为细微的语音差错,也可能造成表情达意的偏差。虽然,声、韵、调的单向练习非常单调枯燥,但为了学生学好汉语语音,必须进行严格而艰苦的训练。这个阶段是不能跨越的。我们不反对加强外语教学的趣味性,只是不同意为了加强趣味性而放松声、韵、调的单向训练,更反对否定声、韵、调单向训练的必要性。[5]

三、语音教学的发展路径

(一)重拾“音素教学”,转变考核方式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阶段,是整个语言学习的基础,语音基础打不好,即使词汇量再丰富,掌握的语法点再多,听起来也不地道。在汉语教学开始阶段,一旦由于忽视语音基础而形成习惯,就会导致错误的语音“化石化”,难以纠正。[6]重拾“音素教学”不是说就要放弃“语流教学”,就如我们小学学习汉字一样,在此之前会花大力气学习拼音,用各种手段巩固对拼音的认知和发音。由单音节字,到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最后才是句段,而我们如今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仅仅安排了5课的教学量来学习拼音,总时长也不过3周,这样的课时量仅仅能让留学生认识拼音,一些客观原因,教师无法一一纠正学生的发音,导致3周以后,大部分学生的中文发音都不标准,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错误的发音习惯。

改变如今重语法轻语音的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语音状况,在课堂中安排生词、课文的朗读,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不能只考虑实用性和趣味性而忽略声、韵、调的单向训练,也不要一味地以语法点讲授为主,这部分可以交由综合课、阅读课和写作课完成。其二,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如今口语考察对于学生语法的要求普遍较高,学生可以说着一口“洋腔洋调”的中文,但却不能出现语法上的错误,我认为在考核中,增加中文词、句的朗读,此项考核侧重在学生的语音面貌上。

(二)切分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

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汉语》初级口语(Ⅰ)为例,第一课集中讲授了声母、韵母、声调、声韵拼合、轻声;第二课讲了上声变调、“不”的变调;第三课讲了“一”的变调;第四课重复了上声变调,以及儿化韵;第五课继续重复了上声变调。至此,汉语拼音在本册口语课本中就全部讲完了。我们可以发现,第一课几乎把最基础的拼音课程全部涵盖了,而教材设计是4个课时完成一课,在短短的3个小时中,需要完成这么多的语音教学内容,确实不容易。

而到了中级口语,课本中就基本没有涉及语音的专项训练,也就是说,在初级口语中,必须解决所有的语音问题,这样的设计确实不太科学。我认为,语音的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口语课程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不打好基础,形成错误的发音后就很难纠正。而对于教材来说,可以适当切分语音教学内容,将声母、韵母、声调等分散在整个初级口语的教材之中,只有保持长时期的巩固训练,才能真正掌握该项语音技能。那么,教材的设计大致可以规划为初级口语(Ⅰ)基本解决声母、韵母、声调以及声韵拼合问题,初级口语(Ⅱ)解决轻声、儿化、变调、“啊”的发音变化规律等语流音变的问题,而中级口语应该继续巩固汉语的发音,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由初级的“音素教学”过渡到“语流教学”。

最后,对于语音教学的设计,也需要进行重新梳理。例如,我们教材中对于声母的书写顺序为“bpmf,dtnl,gkh,jqx,zhchshr,zcs”,其实这样的书写顺序并不利于发音的标准,因为这样的顺序很难教会学生唇舌以怎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发音。以声母为例,用发音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七类,分别是: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 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g,k,h)。用这样的排列顺序进行教学,学生能明显体验到声母发音是唇或舌由前往后的排列,这样也更有利于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

(三)各科统筹协调,选修辅助教学

以重庆大学国际学院为例,初级班的语言课程为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这三门课也贯穿了整个对外汉语所有级别班级的教学体系,这不仅说明三门课对于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说明从初级开始,这三门课就是相辅相成,不能单独割裂开的。在所有阶段,综合课的课时量最大,教学任务也最重,特别是对于语法点的讲授一直都是综合课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因为我们同一级别不同课程的教材设计也不够合理,一部分综合课的语法点不能很好地融入口语课程之中,导致口语课的语法任务很重,变相挤压了语音教学和语音练习的时间,如果能更好地与综合课进行协调,相信能更好地解放口语课程的时间束缚,给予学生更多的语音练习和对话练习的时间。

其次,纵观一部分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少有将普通话正音及相关语音基础作为选修的课程,而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口语课课时不够的问题,也可以系统地给学生讲授普通话正确的语音发声,确实是一举两得之方法。

最后,语音教学对于教师而言要求也相应较高,考取教师资格证的环节之一就是普通话必须达到国家二级乙等以上,但对于口语教学而言,二级乙等的要求就相应偏低,口语教师会给学生,特别是初级学生一个模范标杆作用,普通话水平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甲等甚至是一级乙等的水平,且需要经过系统的语音学习,才能真正胜任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唤起更多口语教师对于学生正确发音的重视,在口语初级阶段不要偏废“音素教学”,如若基础语音出现偏误,很可能应影响以后的口语表达。另外,在中级和高级阶段,也不要一味讲授语法点,对于学生语音不标准视而不见,虽然语音教学较为烦琐和枯燥,但着眼长远来看,对学生学习中文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W.F.麦基.语言教学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

[3]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林焘.汉语语音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5]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

[6]刘珊珊.中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声调声学实验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