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学院的生存理由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的生存理由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述背景下生成的独立学院,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理由与生存环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首先,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将面临巨大的政策压力甚至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在针对独立学院的各类省级检查评估中,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被作为主要观测点。

杨兴华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421008)

作者简介: 杨兴华(1965—),男,湖南洞口人,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文学和教育教学。

摘 要: 独立学院产生于我国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骤减、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以填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稀缺为生存理由。因而,独立学院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理由,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避免走入以研究型或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误区,才能获得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生存理由; 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需求,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教育部26号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地位和作用也日渐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时至今日,许多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仍缺乏清醒的认识,或沿袭母体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将独立学院视为母体学校在办学规模上的延拓; 或移植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将本科学历教育弱化为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状态违背了国家设置独立学院的初衷和社会的人才期待目标,将导致独立学院丧失生存理由,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和社会支持。

高等教育必须有其类别分明、分工明确的结构布局,才能避免高等学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充分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这一分类法经过多次修订之后,其科学性和普适性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修订稿)》将教育划分为6个级别,高等教育包括第5级教育和第6级教育,其中第5级教育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第6级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级教育又被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5B教育为实用技术性教育,主要培养技能性、操作性人才,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根据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类型,5A教育又进一步细化为5A1、5A2两类,5A1按学科设置专业,侧重于学科理论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学科精英; 5A2按大的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设置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和其对各种教育类型的特征描述,5A1、5A2、5B三种类型的教育所对应的人才类型分别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与我国高等学校类型的对应关系分别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对应关系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设计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体系构架十分契合,我国具备了国际标准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刮起了“合并升格”的飓风,各类高校朝着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原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职能的一般本科院校,或投身于研究型大学旗下,或组合升格,纷纷挤进研究型大学的阵营。一部分受条件和机缘所限未能挤进研究型大学阵营的高校,也在“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的旗号下,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前行目标,在办学行为上向研究型大学看齐。于是,立足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型大学数量骤减,本科教育开始出现结构性失衡。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民办职业技术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过剩、生源不足问题随之而来。于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事实上出现了两头膨胀、中间空虚的结构失衡现象,即5A1和5B两种类型的教育发展过度,5A2类教育资源稀缺。在这一背景下,为弥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的不足,即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5A2类教育的资源缺乏,在生源层次上介于一般本科院校生源与职业技术学院生源之间的“三本”(本科三批)横空出世,以“三本”学生为培养对象的独立学院顺势而生,并获得充分的生存理由。

在上述背景下生成的独立学院,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理由与生存环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否则,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人才培养本身看,独立学院都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将面临巨大的政策压力甚至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独立学院是为了弥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稀缺而生成的,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轨道,也就违背了国家设置独立学院的初衷,教育主管部门必然从政策层面施加压力甚至进行行政干预。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要求: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规定了独立学院应以培养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行业和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稿)》更是把“确定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作为“办学定位”的合格标准。在针对独立学院的各类省级检查评估中,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被作为主要观测点。因此,独立学院如果偏离了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将在政策层面上失去生存理由和生存空间。

其次,从人才培养本身看,独立学院以研究型或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缺乏现实可行性,培养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独立学院唯一的生存之道。独立学院的培养对象多为“三本”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和能力储备难以胜任以学科为本位的研究型学习,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动机和欲望不强。但“三本”学生大多兴趣广泛,综合素质比较全面,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内在潜质和发展动机。勉为其难地将他们推上研究型人才培养之路,迫使他们弃其所长用其所短,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他们还不得不避长就短同“一本”“二本”学生同台竞争,职业前景不容乐观。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学校办学,与具有精英教育情结的母体学校有着血脉相连的特殊关系,很多独立学院直接沿袭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或理论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事实上却照搬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仍是研究型人才。这种状况将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因缺乏专长和特色而失去社会竞争力,动摇独立学院的生存基础,阻碍独立学院的继续发展。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上日渐趋于理性和务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但是,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探讨、调整过程中,部分独立学院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过分强调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将独立学院类型的本科教育弱化为职业技术教育,陷入了本科教育职教化的误区。在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充足、技能型人才就业形势良好的背景下,教育成本相对较高、修业年限较长的独立学院,在生源吸引力方面仍明显强于职业技术学院,根本原因在于独立学院实施本科学历教育,遵循本科教育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传统承诺,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自我开发和职业迁移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撑。如果独立学院急功近利,过分迁就职业市场,忽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有意无意地走向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将有违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则,有负学生的自我期望和社会的人才期待。长此以往,势必遭遇考生和社会的冷落,生存的理由与空间将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产生于我国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骤减,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以弥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稀缺为生存理由。因而,独立学院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理由与生存环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避免走入以研究型人才培养或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误区,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 教育参考资料,1998(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