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杀身成仁,浩然正气

杀身成仁,浩然正气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士”的主体意识,指的是士阶层在面对政统缺失、文化式微、道德衰败的社会秩序时,为维系文化道统所表现出的自觉、独立、担当及不畏强权的品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1],是他对士的主体意识表达,即超越个体私利、荣辱和生命的担当。因为士以道立命,以道为依归,以天下生民福祉为关怀。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究其实质,孔孟之道,在于建立和维护一种文化道统与政统间平衡的秩序。

“士”的主体意识,指的是士阶层在面对政统缺失、文化式微、道德衰败的社会秩序时,为维系文化道统所表现出的自觉、独立、担当及不畏强权的品格。如面对“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和困境,孔子充分发扬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重拾失落的传统,提出“仁道”的价值观,开创了儒家文化之先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1],是他对士的主体意识表达,即超越个体私利、荣辱和生命的担当。因为士以道立命,以道为依归,以天下生民福祉为关怀。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2]孟子则言士当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3]的大丈夫人格,当有“天下无道,以身殉道”[24]的献身精神,当有“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25]的浩然正气。究其实质,孔孟之道,在于建立和维护一种文化道统与政统间平衡的秩序。当然,其实现的途径大体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在朝充当帝师、谋士,以“致君尧舜”为己任,希望用道统来规范和影响帝王;而另一种是在野著书立说、讲学布道,通过诉诸文教、舆论来规范社会。正如杜维明所说:“尽管儒家在战国时期(前403—前221)从未跻身少数统治者的决策群体,但是,他们确实成了有力控制文化系统的令人瞩目的社会力量。”[26]其实,无论在朝出仕,或在野修行讲学,士追求的都是“大行其道”。如果遇到政道与道统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则表现出“道不同不与为谋”的独立性主体特征,或士人舍生取义、死而后已的壮举;或如陶潜归依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如朱熹隐退,矢志为仁,潜心弘扬尧舜之道、孔孟之学,独善其身,以保名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